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2024-11-17IP属地 湖北3

再过几天,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了,作为屈原故里的宜昌,满城都是诗意和粽香,屈原和诗歌成了频度最高的关键词,昨晚,第二届“屈原诗歌奖”颁奖典礼在长江游轮上举行,将这份诗意推向高潮。从前天到昨天,我们采访获奖的著名诗人,采访全国著名的屈学专家和学者,以宜昌的名义,以屈原名人,也以“楚风湘颂”2022端午节媒体联动的名义。以下是对七位文化名家的采访记录。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梁平

很高兴用诗歌的方式向屈原致敬

梁平(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

这次是我第二次来宜昌,上一次是参加在宜昌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诗歌节。我是重庆人,我对宜昌,对这条江充满着敬意,可以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眷恋,连天气都跟重庆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城市都非常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宜昌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符号就是屈原,屈原不仅仅是文化符号,也是塑造宜昌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现在宜昌是越来越看重这个基因,越来越注重屈原这个IP的打造了。

能够以《时间笔记》获得第二届屈原诗歌奖,是向屈原致敬最好的方式,《时间笔记》是六十岁之后对自己的前四十年写作进行认真梳理和反省,对写作路径和策略进行调整的产物,也就是说,我自己的写作方法我是太熟悉了,在未来的写作中我要有意制造陌生。

屈原是中国诗歌之祖,他刷新了有别于《诗经》的浪漫传统,他有如此巨大的家国情怀,而且用一生来关注社稷,关注民生,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大情怀。我高兴的不是得了这个奖,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到宜昌,用诗歌向屈原致敬。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娜夜

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娜夜(甘肃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我曾写过一首有关屈原的诗,我至今都觉得是我最好的诗之一:“一个人/被以食物的方式纪念//将米和水变成粽子的过程/即是与山河一起默诵了一遍天问//穿长衫 佩香草 行吟离骚的人/在酒杯里纵身一跃//在汩罗江缓缓上岸/——白发如雪 死亡遗忘的 诗词都记得。”这次来宜昌,我又在心中默读了好多次。

这是我第一次来宜昌,荣获屈原诗歌奖是值得高兴的,也给了我一次镜鉴传统、矫正自己的机会。也像一次重要的提醒,他提醒我和每一个获奖诗人:你写作的尺度,又一次提升了!屈原诗歌奖的评奖作品不问来处,只重文本,以传承屈原诗歌精神为标准,用开阔包容的姿态,赢得诗人的尊重。一座拥有屈原故里和屈原诗歌奖的城市,必将是一座赢得世界瞩目、深受诗人和诗歌爱戴的城池。屈原诗歌奖是向伟大诗人屈原致敬,其影响力注定持久而深远。对于一个诗人,什么是最高奖励?岁月更替,逝者如斯,而诗,还在。被传颂,被吟唱,舞台搭在天空之上,却涌动着大地的草木之香:那些古老的诗章、韵律,以及鲜活、生动、百感交集的当下,一直与我们同在,共生。那是上游,我们的根脉。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毛庆

秭归和汩罗都是文化圣地

毛庆(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屈学专家):

我最早到秭归是1982年,最早到汩罗是1988年。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屈原出生地,一个是屈原自沉地,都可以说是文化圣地。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国文化人,到秭归和汩罗,都应该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秭归和汩罗,宜昌和岳阳,湖北和湖南,都是同根的兄弟,两地长期都是紧密联系,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中国三大民俗节日端午、中秋和春节,只有一个节日只为纪念一个人,他就是屈原,在这方面,没有人可与之匹敌。屈原出生在秭归,秭归人杰地灵;汩罗江也很有名,可以说是一座诗江。对屈原的纪念,包括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很多都是从这两个地方向全国推展的。

因为地缘相近,更因为屈原,湖北湖南两地的屈学研究专家交往密切,期待以后有更密切的交流,促进屈学研究的发展。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黄凤显

端午又至,遥思秭归

黄凤显(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屈学专家):

2000年夏,在蜀中考察毕,乘船下三峡。时三峡水库始蓄水,船至西陵峡,船工手指远处水域,称秭归老县城及乐平里皆没于彼,不禁百感交集。至三峡坝首,又指秭归新县城建设处,遂萌拜访之心。2003年,赴昭君故里与会,进香溪而回望秭归,拜访之意加深。2005年冬,随高校领导访神农架,路过三峡大坝,深入机房,却心飞秭归。2010年,与国家民委专家到宜昌休假,过三峡大坝,乃自以为是,指点秭归新城向同行诸君喋喋不休介绍屈原与秭归。2021年,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拟定于秭归召开,然因疫情受阻,数次改期,迄今未能成行。端午又至,遥思秭归,乃得四语:四近秭归而未入,屈原故里没深湖。新城频招拜三闾,良辰每被疫情误。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杨雨

近年来每一个端午节都是在汨罗度过的

杨雨(中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过汨罗了,只记得似乎近年来的每一个端午节都是在汨罗度过的,看正宗的龙舟竞渡,吃原味的碱水粽子,喝古法的长乐甜酒,在祭屈大典中聆听带着古罗腔韵味的赞龙舟歌谣,这是我过端午节的保留节目。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汨罗端午节,是和中南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一起在屈子祠参加祭屈典礼并举行授学位仪式。那天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让师生们显得有些狼狈,我作为教师代表上台致毕业寄语的时候,用了苏轼那两句最有名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鼓舞大家不要被暂时的风雨磨损了志气,并且送了四个词给毕业生:“正道精神、悲悯情怀、豁达心胸、广阔天地”,这是屈原以来代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基因。后来这四个词还被毕业生们搬上了毕业晚会的舞台,他们说,要带着这一份深刻的记忆奔赴他们梦想中的未来。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过常宝

屈原独享了这份殊荣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著名屈学专家):

以一个民间节日来纪念一位政治人物、一位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屈原独享了这份殊荣,何以如此呢?因为屈原身上汇聚了全民族的崇敬和同情。崇敬,来自屈原对宗国的不折不挠的依恋,这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中国人的爱国,不仅仅是公民政治的信念,不是念念誓词就能决定了的,往根处说有血缘宗族的印记,往大了说它体现了家国天下这一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品质。

屈原的爱国情怀,因着逆境和抗争,而显得格外突出。他因为忠诚于宗国而献出全部的生命和情感,有着巨大的悲剧性,因此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以端午节来纪念屈原,不是哪朝哪代哪个统治者决定的,而是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反映了民间社会、民族文化最深处的意识和情感,其中也包含了百姓对昏庸政治的抗议。这份抗议,维护了民族情怀的纯洁性。可以说,端午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为鲜明的标记之一。

“白发如雪,死亡遗忘的,诗词都记得”

王尚峰

我感觉到了屈原的温度和智慧之光

王尚峰(中华屈原文化(澳门)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举贤人才集团董事长):

我是在屈原故里土生土长的秭归人,从小拜谒屈原祠、诵读楚辞,耳濡目染屈原文化。成年后,我在南方和北方都生活工作多年。由于我从事人才工作,我与各地人才交流频繁。我发现:南方人和北方人在人格塑造上,是有比较明显的地方烙印和差异性的。

北方诞生黄河文明,母亲河黄河一泻千里,孕育了以孔子和儒家为代表的醇厚、中庸与刚健的国风。南方则养育了长江文明,另一母亲河长江九曲十弯,孕育了以屈原和楚辞为代表的绚丽、浪漫与创新的楚风。而这两方面的融合,正好塑造了我们当代中国人优秀的人格特质和中华文化自信的灵魂。

因此,我与哲学家陈嘉映、程广云与梅剑华等教授,还有热爱传统文化的院士、艺术家和企业家们,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屈原文化(澳门)发展研究会”。其初衷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屈原精神,激活楚骚传统,呼应时代潮流,以文化复兴推动社会发展。

屈原穿越了2000多年,我们依然能感觉到他的温度和智慧之光。我们做的事情无非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冒出一个小火星儿。但如果这个小火星能对传承屈原精神有所助力,身为屈原故里乡贤,也算不负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