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习近平在联合国强调,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一次次地警示人们,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挑战,也因此,气候问题汇聚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目光。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2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习近平的发言彰显了中国态度。
习近平说,各国要立足行动,抓好成果落实,根据本国国情,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发达国家要履行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义务,落实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承诺,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美国当地时间25日上午,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进行会谈后,就气候问题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双方减少废气排放量,同时指出了“全球经济本世纪进行低碳改造的愿景。”中方在声明中确认,中国计划在2017年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发电、钢铁、水泥产业。另外,中国还将拨出31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这一点,也获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赞赏。他认为这有助于今年在巴黎达成一个普遍的、有意义的协议,进一步显示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向低碳未来转型时“共同的认识和郑重”。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就此话题做出评论。
经济之声:控制碳排放,这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2014年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上升了2.5%。温室气体导致的气温上升会引发一系列的不可逆效应,比如说干旱、洪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联合国也警告,温室气体如果继续以目前近乎失控的速度排放,有可能会让几代人在消除贫困和饥饿上取得的进步停滞甚至逆转。就全球而言,控制碳排放方面,是不是可以说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周大地:这次巴黎会就是希望能够达成一个继续认真行动的协议。当然,对于全球变暖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甚至长期以来讲的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另一方面,把本世纪末温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这些方面达成了共识,现在的要求就在于各国要集体去做。
经济之声:在控制碳排放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分别承担哪些责任?
周大地:我们坚持共同而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该带头,因为他们人均排放高,历史排放多,所以他们应该带头减排,要从现在的高碳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发展;对于发展国家,因为国情不一样,有些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少,但有些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速度很快,所以发展中国家也要解决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因此大家都要做贡献。
经济之声:中国已经多次对碳减排表态。早在2009年,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中,中方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了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到今天,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前后相隔这么多年,中国发出相同的声音,背后我们做出了哪些努力?
周大地:因为中国的政策有连贯性,我们原来宣布要在2020年实现的目标,现在重申一定要实现,国家的表态体现了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努力的连续性。实际上十一五期间我们只有节能减排的目标,到十二五期间,我们已经有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包括今后的十三五,我们还会建立全国碳强度下降的积极目标。这个40%-45%,甚至力争到45%以上的可能还是存在。
经济之声: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去年首次超过欧盟,这显示了人类在控制破坏环境的排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程度。气候变化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7.2吨,欧洲是6.8吨,而印度是1.9吨。如果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周大地:实现40%到45%意味着我们每年的碳排放强度要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不能太低,大约要在3%到3.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速度方面要下降,同时今后的能源结构要做重大调整。
经济之声:另外,对于谈了很长时间的碳排放,这对于个人来说,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使用的哪一些产品是碳排放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