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地球上有很多对世仇国家,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数人只知道中国和日本,当然,不少人也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很少有人会将两者之间的仇恨程度做比较。 宽容博爱,和平共处,自然是我们从小所受教育而铭刻在心的“政治正确”,所以很多人看到这种以超越国家仇恨为主题的电影,就会像燃烧起来一样感动,尽管可能会有些人觉得哪里不对味,恐怕也不敢说出来。一顶“狭隘自私、民族主义、无脑仇恨、被洗脑了……”的帽子扣上来,你就能知道文革时被批斗得想自杀的那些人,并非脆弱。 不知道有没有人提过,假如将两个国家背景改换成中日两国。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去日本旅游治病,想要通过日本高超的诊疗技术让久不开口的女儿说话,结果病没治好,签证到期,两人只好回国,谁知在机场遇到麻烦,母亲登机了,才发现女儿去走丢了。 接着,一个读了十几年高中才毕业的日本撸瑟,捡到了哑巴小萝莉,本想送去日本警视厅,结果他们不收,然后,在天照大神的感召之下,日本大叔就开始了一段想要将萝莉送回中国的旅程。 一开始,因为中国大使馆的日本籍雇员无法查证哑巴小萝莉的身份,就将两人赶走了。日本大叔没办法,就只好带着哑巴小萝莉偷渡来大陆。结果历经千辛万苦,他们刚踏上大陆就遇到了解放军的边防士兵,但解放军们被日本大叔的诚实所感动,放走了他们。但他们一进入中国境内,就受到中国警察的各种刁难,但好在有一些中国人好心帮助了他们。 最终小女孩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但日本大叔却被中国警方当做非法入境的间谍(没有护照干不了间谍,好吗)关了起来。而后,在媒体的舆论攻势下,中国官方被迫放了日本大叔,中国人民大受感动,数万人夹道欢送。 从这个版本来看,就能稍微体会一下巴基斯坦人的感觉了,当然,你可能觉得我瞎类比、胡说八道,那我就只能继续胡说下去了。 首先我想请问一个问题,聋哑萝莉一开始为何能得到容身之所?因为猴神的善良? 不对,是因为猴神对他未来岳父说,这个小姑娘这么温柔漂亮,一定是个婆罗门。 换句话说,要是小萝莉皮肤黑点,丑点,肯定被当做首陀罗,不知有什么厄运会降临。当然,你会说这些不过就是假设,但我仅仅是想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何其的根深蒂固。 同种信仰之下,阶级壁垒就牢不可破,矛盾深重,你觉得两个因为信仰不同而互相仇杀了几十年的族群,有讲“超越国家仇恨”的基础吗? 就像日本此时,天皇未倒,战犯的家族依然是豪门大族,子孙都是政府要员,甚至还要经常以某些倒行逆施的举动挑衅我国,然后口口声声说我们仇日,要以大爱感化我们,让两国人民放弃仇恨。这不就是无聊的官方辞令吗?也就当年恢复邦交的时候说给鬼听听吧。 故事发生的基础是什么? 大使馆的不作为,两国警察的不作为,巴基斯坦警方甚至是胡作非为。 于是乎,一件本该由政府来完成的事情,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传奇故事。 而这种瞎了眼的设定,岂非为了成就一个高级鸡汤故事。 几乎可以说,这样的电影,就是一部政治宣传片,但它又不是真正的政治宣传片,所以一面较为如实的反应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以及印度国内怎样都避不开的种姓制度,但另一面却还是宣扬了印度人在印度教的信仰感召下,如何包容博爱,如何诚实坚毅,如何高尚善良……当然,有良知的巴基斯坦民众还是有的,于是乎,两国在边界这,小范围的和解了。 有人说印度人充分发挥了电影的作用,比中国人厉害,我却并不以为然,这种作用的电影我们经常拍,可惜你们不爱看。
——————————————————————————
2018/5/17
我已经越来越泯然众人,当然,现实中的我一直是大众的一员,只是自己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普通,甚而也渐渐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沉默真的是一件很符合经济规律的事情。你看我前两年写影评发过的牢骚,随着某影片上映,不就都现世报来了嘛,笑。
说到那篇影评,我还是忍不住想发发牢骚。
有比如说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什么国仇家恨的,又或者说,是我狭隘的,我实在是不想替广大人民群众发言,只是前段时间全网抓精日的时候,某些人大概是断了网,假装不知道什么叫群情汹汹吧?巴基斯坦能和中国走得这么近,完全有赖于印度给巴基斯坦提供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些事真的是小道消息嘛?
当然,更有人说巴基斯坦和印度曾是一个国家,同源同种,我拿中日对比不合适,至少应该拿大陆和台湾对比。这样的人,怕是连印度本是个地理概念,而非国家概念这事都没搞明白,就已经开始嘲讽了。更何况,印巴关系和两岸关系要是能类比,这人是有多低的政治觉悟啊。
影评下的评论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千奇百怪,但还是充分展现了平凡人的普通。这种普通就在于看山是山又或者听风是雨,全然没有半点自己的想法。一群人看到有人竖起种种漂亮的大旗,就涌上去,其实和飞蛾扑火一样,基本属于动物本能。
电影里讲什么?博爱和解,跨越种族、宗教、阶级的一种人性之美,这些能有什么错,又能有什么稀奇的呢?我实在想不通,这种主题之下,故事讲得稀烂,和空喊口号有什么区别?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当然,在我写影评的2015年,还没有这种感受,是在上映之后,那就是“被裹挟”。就像那个美国的笑话一样“特朗普走进一家酒馆,里面正在播放有关特朗普的新闻,底下的群众大声嘲笑着,忽然,旁边一个男人小声地对特朗普说,‘你怎么能不嘲笑总统呢,你难道不要命啦’。”
当所有人都说这电影立意如此之高的时候,谁能说一句不好呢,哪怕是说这故事讲得不好?所有抨击我的评论,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这电影里的故事,逻辑缜密,刻画真实,全都针对着下三路,又或者“左右”去了。
我还看到很多人说中国就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但事实上,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上映了相当多表现中日友好,甚而“战争都是政府的错,两国人民心连心”之类的电影。但现在有人会把这一批电影翻出来大夸特夸,赞美中国电影人气量大,宽容博爱嘛?
真的,我自己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本不该说什么闲话,惹来一堆非议的。但我总以一种天真的心,担忧着如我一样的普通人们,担忧大家都会循着动物本能,追求光明,却是飞蛾扑火。
导演的一厢情愿,中国观众的一厢情愿,真是一种奇妙的,天造地设,但又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生动体现。
一些琐事,一些牢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