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个人认为,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是数据和数据处理,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交换,因此,如何面向普通大众更高效的处理互联网的海量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普通人对计算机、命令行等并不熟悉,所以有一个能将互联网数据信息可视化的工具非常重要,因此浏览器应运而生。
浏览器是将互联网的代码语言转换成视图界面并发出命令从而与之交互的工具。除此之外,它的职能是尽可能帮助你更好的处理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这方面目前主流的浏览器设计有以下几个功能,下面一一介绍一下。
如果你只是永远在一台电脑上使用浏览器,那么账号体系对你来说不是那么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使用从 Window XP 迁移过来的习惯在使用 Window 7+ 系统的时候,都只用本地账户而没有微软账户的原因。而如果你在不同电脑使用相同浏览器,那么账号体系就是为更方便的解决不同电脑之间数据的同步问题而存在的。
除此之外,账号还跟浏览器厂商的战略目的相匹配,使用同一个账号不但可以使用厂商的浏览器,还可以使用它的杀毒软件、论坛等其他产品,这也为厂商定制化投放广告奠定了基础。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浏览器的账号体系仅仅是为了同步在不同电脑收藏的网址、书签、设置(可能)等,而不会将你当前在 A 电脑打开的浏览器页面同步到 B 电脑的浏览器上打开。而为了能在 B 电脑上打开 A 电脑打开的页面,你要么需要在「历史记录」中找寻(如果浏览器会将你的浏览记录同步的话),要么是在「从其他设备打开的标签页」中查找。
地址栏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显示当前页面地址。但是很多情况下,用户并不关心当前页面的路径(路径指的是域名后面的内容,如 中, 即为路径, 即为域名 )是什么——其实用户也不需要知道,只要知道当前域名即可——查看域名是为了谨防钓鱼假冒网站。
这方面,Chrome 不能设置,它一定会显示完整链接:
而 Safari 会允许你设置是否完整显示页面地址,但是这个设置也隐藏的较深,在 设置-高级-智能搜索栏 中:
完整显示地址的 Safari:
仅显示域名的 Safari:
仅显示域名的时候可能会有的问题是,你会点击别人的「返利链接」———特点是在正常访问的地址后面带上了一串代码,如 ———这样的话,你通过这个地址访问购物网站后下单购买东西,给你地址的那个人会收到一笔佣金。这样做虽然不会损害到自身的利益———毕竟你本来就是要买东西的———但是总有被人利用的感觉,所以我一般都会设置「显示完整网站地址」。
更多的,目前浏览器都将「地址栏」作为搜索工具的入口,想来这么做有两点考虑,一个是简化用户搜索的操作路径,另一个是与搜索引擎厂商合作,出厂默认设置好搜索引擎可以赚取一笔搜索引擎厂商的费用。据传,谷歌会每年支付给苹果数亿美元以让苹果设备的浏览器使用谷歌作为默认搜索引擎。
收藏夹也叫书签,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存储一些为了方面后续进一步查看,或者会经常用到的地址而准备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
时间长了,收藏的网页较多,查找困难。
-
有些网页仅仅是为了「稍后查看,看完即删」,但是收藏完转头就忘,日积月累提高了未来使用收藏功能的成本。
基于第一点,办法是使用文件夹分类,但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为文件夹可以嵌套,而且并没有解决「收藏较多的网页后查找困难」的问题。
基于第二点,Chrome 浏览器最近几个版本增加了「临时版收藏夹」——「稍后阅读」功能:
而这方面,Safari 解决方案提出的更早,很早版本的 Safari 就有了「阅读列表」功能,也即「稍后阅读」。
首先,市面上浏览器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还要有一款 Arc 浏览器呢?答案显然是,它在解决或者尝试解决上述普通浏览器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痛点而存在的,下面针对不同场景展开说明。
普通浏览器操作:
-
在当前正在使用的、已经打开了上百个页面的、都看不清 favicon 哪个是哪个的浏览器中,打开朋友发的多个链接。
-
在链接打开的几个浏览器 tab 中,处理被要求的事情。
-
处理完成后,在众多浏览器 tab 中,准确找到刚刚朋友发的几个链接打开的 tab,一一关闭———你可能需要费劲半天去找哪些是刚刚朋友发的链接打开的 tab,因为打开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