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发布《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2024)》《2024年度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典型案例》、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等重磅成果。
北京交出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绩单”
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编制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白皮书》认为,全球主要大国持续强化和更新人工智能战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突破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速度,呈现美中引领、主要国家争相布局的总体态势。
《白皮书》展示了北京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的强劲势头和亮眼成绩。首先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北京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学者、论文数量均位列全国首位,已有30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有20余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32所高校拥有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在校研究生4.4万人,教师及科研人员1.2万人。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在京布局,多个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建设。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预计2024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提前一年完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三年实施方案目标;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同比增长超9%;上市企业46家,总市值约4.3万亿元;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社会融资规模全国领先,前三季度社会融资约320亿元,同比增长84%;备案大模型94款,占全国约四成。
产业链条结构完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环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持续产出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通用智能小女孩“通通”等重磅创新成果;头部企业运行情况良好,独角兽企业持续释放活力,初创企业创新实力凸显,陆续产出基座模型、文生视频模型、端侧大模型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
国家级法律大模型创新平台即将落地北京
《白皮书》显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北京在通用大模型等主流技术路线上持续布局,部分成果可对标国际水平;同时,还在类脑智能、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上开展探索,抢抓人工智能下一代发展趋势。
在应用落地方面,北京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垂类模型率先应用,25所中小学人工智能试点校启动建设;国家级法律大模型创新平台即将落地北京;文化、医疗、公共服务、金融等行业都在紧锣密鼓开展人工智能试点。
在资源配置方面,北京持续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多个E级智算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加速高质量数据汇聚互通,智源研究院建设的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已汇聚了180多个数据集、近2000TB的数据总量。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全年投资了近2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83亿元,建成一批特色孵化器,全年培育孵化近百项优质创业项目。
基础模型能力快速提升,多模态模型成为主流
《白皮书》从模型、算力、数据、应用、融资五个层面总结了十六条发展趋势,前瞻性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走势。
从模型层面看,基础模型能力快速提升,多模态模型成为主流,新的模型架构崭露头角。从算力层面看,算力军备竞赛加剧,新型架构芯片展现潜力。从数据层面看,数据质量和开放共享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质量的合成数据有望成为大模型能力提升的法宝。从应用层面看,细分市场竞争加剧,端侧大模型和AI硬件将成为落地应用新战场。从融资层面看,大模型融资热度不减,资金向头部企业集中,融资并购趋势明显。
下一步,北京将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持续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
新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