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G基站建设:
二、特高压:
三、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四、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五、 大数据中心:
六、人工智能:
七、工业互联网: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往前追溯,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已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指导,当时定义的“新基建”具体涵盖5G商用、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互联网等内容。
而今,新基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数据中心的建设等被明确列入其中。今年1月起,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基建,13个省市公布总投资规模近34万亿元的新基建,其主要战场已覆盖了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七大领域,涉及了信息网、能源网、交通网三大网络体系。
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基建(投资建设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房地产等基础设施项目)来说,新基建未必是大规模投资的实体设施,但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新基建的驱动力所在——传统基建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日渐式微,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型,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也发生了转变,而以创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基建,能够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紧密结合,在高科技端发力,从而支撑起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全局。
作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新基建的领衔项目,因应用广泛、上下游产业链丰富,被摆在首位的5G建设直接被冠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数据统计,2020年5G基站建设将超过55万个。其中,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作完成建设25万5G基站,中国移动的目标是30万个。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累计投资将达到创纪录的1.2万亿元。
如果说2019年是我国5G商用发展元年,那么2020年就是我国5G网络规模建设的关键之年。
就在这次疫情期间,5G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医疗、新闻媒体、智慧教育、工业互联网等多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比如浙江、广东、安徽等地启用5G+热成像技术,北京、河南、江苏等地则积极开展了5G+智慧教育……5G不等于4G+1G,不仅仅只是网速的提升,而是意味着整个行业的颠覆式变革。于消费者而言,5G带来的是将会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沉浸式体验,对于生产者来说,企业不止生产方式会被重构,5G解决方案势必要嵌入到企业价值链,并深入各个垂直行业的痛点。
科技化与数字化,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较量
从新基建的内涵中不难看出,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高科技”是重头戏。除了5G之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将会是各地未来布局的关键。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在此无需赘述,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部于3月9日公布,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按照科技部规划,到2023年全国布局建设的同类试验区将达到20个。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重构生产与消费,成为区域发展的引领力量。
大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的另一重要基础设施。从数据的产生到应用、继而生成新数据,这一过程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大数据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包括上游的基础设施、中游的数据服务及解决方案,以及下游的数据应用和消费。其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依然是大数据中心发展的重点。
有数据统计,全球数据总量每18个月翻一番,而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增速高于全球水平。在数字化浪潮下,下游企业对大数据技术与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尤其是在经历了这场公共卫生事件后,人们对云办公、云教育、云医疗、云游戏等服务需求激增,企业对相应的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但相对来说,我国数据中心在数量和基础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这意味着随着5G、AI技术的部署与发展,将进一步倒逼中上游的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的建设。
从消费端到产业端,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正在层层渗透,未来新的增长点也将朝着产业端转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在2017年正式被国务院纳入要增强产业供给能力的目标。而5G的商用、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的发展则使得工业互联网向生产领域的全面渗透如虎添翼。
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科技化与数字化解决的不只是供需关系、提升产能等问题,在后疫情时代,人、物、资金、信息高效协同,实体经济与网络建设相互促进,其背后,是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释放经济新活力
宏观背景下,新基建在短期内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长期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不过,新基建并非是与传统基建截然分开的,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建也可以成为新基建,比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与特高压。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相当于是城市的血管,与普通高铁、轨交不同的是,城际高铁距离一般较短,发车密度远高于高铁,在速度上,城际轨道交通要慢于城际高铁,为设立更多的交通车站创造了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包括储能、实时供电、充电等动力装置的不断革新与新材料的应用,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得以降本提效,成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特高压输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
特高压,指的是±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及以上的交流电的电压等级。因其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占地少等综合优势,而被当作是打造高效安全的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特高压被视为解决能源分布和需求不均衡的利器,这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的风电、太阳能、煤炭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水电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但用电负荷主要在中东部地区。而特高压刚好能够满足超长距离的电力输送需求。
根据目前国家电网的工作计划,2020年将核准两大特高压直流工程、五大特高压交流工程共7条线路。标志着特高压建设进入实质阶段。今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已达1128亿元,预计将带来近200亿主设备订单,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
所以说,新基建无论是应对短期的经济下行,还是为了实现我国长期的高质量发展,都是最有效的抓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当然,我国当前仍存在许多短板,比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充电桩的建设不仅严重不足,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充电桩保有量为121.9万台,尽管总量增速迅猛,但实际算下来,车桩比约为3.4:1,远低于1:1的指标。按地区来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中国前十个省份及直辖市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就占到了总量的74%。综合来说,国内充电桩缺口仍然很大。
不过从长期来看,产业内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新的玩家,除了国有行业龙头外,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以及初创企业都在积极寻找破局之机。相似的场景同样发生在其他新基建产业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