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学 分:3分
学 时:54学时
课堂教学:48学时
课外实践:6-10学时
适用范围:全校大一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对于高职学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等都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本着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我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情况制定该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课程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课程的任务主要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以及教育部、宣传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本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和职业素养,制定出“提升素养、服务专业”的理念,以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理念分析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面对的是全院所有的专业的一年级学生。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大学生能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综合素质上契合我院爱国爱家爱他人、感恩包容会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使教学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1.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发展及其个性需求,切实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紧密结合了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敬业爱岗、诚信守信、坚持准则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2.注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行为并重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相结合,将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相结合,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努力把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
3.突出“德技并修”的培养特点。高职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设置也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理论点的讲解,突出典型案例的分析,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突出实践教学中的地域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讲授中结合专业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专业,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
(二)具体目标分析
课程需要学生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现代学习观念;明白正确的“三观”是怎样的,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弘扬中国精神;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重德崇法、知行合一,培养现代公民素质,成为新时代“德技并修”的职业技能人才。课程培养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方面,具体如表1内容。
图表1:课程目标分解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通过绪论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追求。
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人生道路的规划设计能力。
提高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的心理素质、个人涵养、人格魅力,争做时代新人的思想认知。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通过系统学习第一章内容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学生能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三观”,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成就出彩人生。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通过第二章学习,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懂得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学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树立科学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懂得为家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奉献。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走出思想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增强规划和执行素质。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通过第三章学习,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懂得爱国的时代要求,做一个能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在专业技术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苦练实干、开拓进取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性爱国、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通过第四章的内容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共同价值理论的内容,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共同价值准则。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坚定价值观自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扣好人生的扣子,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增强自信、自立、自强的行为自觉。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通过第五章的学习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学习和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和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职场适应能力。
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升道德素养和工匠精神。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提升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家庭、职场、社会生活等领域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法治素养。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2021年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对2018年版教材进行了合理地修改,更加适合新时代国家、社会的变化和大学生的特点。教材通过课堂理论和丰富的案例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体系,对教材原体系做了如下教学模块设计。
绪 论
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模块一
担当复兴大任,把握人生方向
模块二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模块三
明确价值要求,锤炼道德品格
模块四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图表2:课程结构
(一)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有较全面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所以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具体理论和实践设计如下。
图表3:教学内容和课时
模块一
担当时代新人重任,
树立正确人生梦想
第一讲 新时代 新梦想
第二讲 新青年 新成长
第三讲 人生与“三观”
第四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讲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第六讲 在奋斗中成就人生
基础: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追求的重要意义。
掌握: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到和谐发展。
10
模块二
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补足中国精神之钙
第一讲 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讲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四讲 伟大的中国精神
第五讲 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六讲 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基础:理想信念、共同理想的含义和特征;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
掌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中国梦。做忠诚的爱国者及改革创新实践者的途径。
12
模块三
坚定核心价值引领,
锻造大国工匠品质
第一讲 树立核心价值自信
第二讲 践行共同价值准则
第三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四讲 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第五讲 争做时代合格公民
第六讲 竞当明德匠心学子
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道德的历史演变、功能、作用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容;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恋爱观、婚姻观及公德意识的养成。
掌握:积极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锤炼高尚品格。
12
模块四
学习养成法治思想,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第一讲 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历史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三讲 维护我国宪法权威
第四讲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第五讲 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
基础: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与法律的至上地位,法律权利与义务以及二者的关系;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10
共计学时
44
(二)实践教学方式和要求
实践活动1
开学第一课
“新时代,我的梦”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
根据教育部开展的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同学认清大学生活,布置新时代、我的梦或“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一封信”的作业,全体学生都要参加,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教师修改批复作业。
选出优秀学生代表参加演讲比赛,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
2
实践活动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
对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
教师分批次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和抗争史。同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进一步加深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们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的激情。活动结束后,每班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参观体验交流。
2
实践活动3
感受工匠精神活动
组织参观本地非物质文化技术和工厂,感受工匠精神,可观看相关纪录片,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组织参观本地非物质文化技术和工厂,联系专家进学校举办讲座,组织学生集体听讲座,并观看《劳动铸就中国梦》《大国工匠》等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观看完后进行讨论交流,组织现场发言。
2
实践活动4
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更接地气,在全体大一新生中开展一次校园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如学校或者政府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鼓励学生协助维护学校秩序、志愿服务,促进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多方面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2
实践活动5
身边的法律活动
组织法律知识主题班会和竞赛
组织法律知识主题班会,让学生阐述和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困惑和应用,并查找相关资料,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难题。通过主题班会推选部分法律积极者参加校内法律知识竞赛,或组织排练法制情景剧活动,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让学生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并在生活中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用法、解决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2
共计学时
10
图表4:实践教学和课时
四、学生考核与评价
主要考核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改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标准,实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勤情况、自主学习等方面,占总评成绩的60%;终结性考核即闭卷书面笔试(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
平时成绩(60%)
课前参与(10分)
教师评价
课堂表现(60分)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
课后实践(30分)
专家评价+小组评价
期末成绩(40%)
学习通线上测试(70分)
平台评价
主观题线下测试(30分)
教师评价
图表5:课程评价考核体系
1.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100分,折合为总成绩的60%;100分=课堂表现+分组作业+社会实践,其中:课堂表现40分,分组作业30分,社会实践30分。期末考试成绩:100分折合为总成绩的40%。
2.考试方式:学习通试题库,客观题(闭卷考试);主观题(开卷考试),教师自主评阅。
3.成绩评定:百分制。
四、教学实施与保障
每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班级实施教学内容,为方便安排更贴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做如下建议。
(一)教学实施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上下功夫,坚持与时俱进,力争使教材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逻辑条理;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执行党的十九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的要求,吸收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反映我国高职院校近年在本课领域的研究成果。
2.注重学生高职特色,加强思想政治实践养成。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内容时,应力求通俗易懂,准确明白;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反对注入式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提升信息应用素养,探索教学方式多样化转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实现思政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 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依托慕课、微课、云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构建真实、开放、交互、合作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尊重生源差异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民主、融洽的交流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尝试,体验成就感、快乐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的不同个性化需求,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思政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高校教师资格,有思政类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实施思政教学,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室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确保思政课程教学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学校应加强思政课程教学的日常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教学效能评价制度。
1,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教师应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思政教学规律,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应主动适应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思政教学发展的需要,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学校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思政教师定期到行业、社会实践的制度,支持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相关实践结业证书,提升教师 “双师”素质;定期对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奖,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2.思政教师团队结构
教研室团队成员分为老中青三代,80%为硕士研究生,均为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毕业。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教学,相互协作、集体备课。以老带新、注重传承,为课程的持续发展以及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主讲教师负责课程授课计划的编写、授课过程及课程方案的班级具体实施。
学校应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年龄 、性别、 职称与学历结构 ,从整体上增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组建教师创新团队,形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教研机制和专业发展机制,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与研究; 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建立结构合理、 专兼融合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
课程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思政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和特色资源。应根据本校思政课程特点,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1. 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资源,除教材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教师用书、练习题、参考读物等。教师选用文本资源应注意其政治性、实用性、职业性、时效性,及时结合最新文件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补充教学内容。
2.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应通过课程资源平台、思政教学类应用程序等获取和使用各类数字化资源(如公开课或教学比赛录像等),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生源多样性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校应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以及具有校本、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3.教学设备资源
教学设备资源是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思政课程实施的基础性条件。为思政课程教学配备必需的设备资源 (计算机、互联网 、智慧教室、VR实验室等),提供相应的软件、互联网宽带访问等智慧教学环境,为思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创造必要条件。
4.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包括行业资源、红色资源和地方资源等。行业资源主要是指行业、专业特有的资源;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革命道德为主的红色文化资源;地方资源主要是指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业生活等方面的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学生的思政学习体验; 同时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将生活与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讲和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整理和收集教学视频资料,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课程的讲义、案例、习题等教学相关资料,建议交替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教师讲授和板书书写为主;
2.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视频资料演示,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科教影视作品;
3.讨论教学:教师集中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践教学:以每个班级分小组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汇报展示,提倡分组交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六、授课进程与安排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2022/ 2023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与法治 1 授课班级2023级 任课教师 德育教研室全体教师编制日期2023年9月
计划总学时数 26 本学期实际学时数 26 教研室主任(签名)张家宁
2-4
绪论
时代新人篇
6
1.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
3.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5-7
专题一
人生价值篇
6
1.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2.理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3.掌握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到和谐发展。
多媒体教学、习题课
8-10
专题二
理想信念篇
6
1. 理想信念、共同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中国梦。
多媒体教学
11-13
专题三
中国精神篇
6
1.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
3.做忠诚的爱国者及改革创新实践者的途径。
多媒体教学、习题课
14
期末考查
2
注:“教学形式”指讲课、课堂讨论、习题课、现场教学、实验等;“教学手段”指传统
的教学手段或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进行教学;填写时细化到知识点(或节)。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2023/ 2024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与法治2 授课班级2022级 任课教师 德育教研室全体教师
编制日期2023年02月
计划总学时数 28 本学期实际学时数 28 教研室主任(签名)张家宁
1-3
专题四
共同价值篇
6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4.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4-7
专题五
道德人格篇
8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5.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7.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8.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习题课
8-13
专题六
法治素养篇
12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种类。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3.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4.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6.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8.法治思维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课堂实践教学
14
期末考查
2
超星学习通平台
注:“教学形式”指讲课、课堂讨论、习题课、现场教学、实验等;“教学手段”指传统的教学手段或是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进行教学;填写时细化到知识点(或节)。
附:参考书籍推荐
(一)思想道德类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2.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四书五经》(合集),何亚辉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7;
6.孔祥利、林乐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0.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1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10.29;
12.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03.18;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 》,2021.07.01;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框架以及重点原理详解》,中国教育在线,2012-07-09;
15.苏格拉底=Socrates/程海东著 作 者:程海东 出版者: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年;
16.《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诸葛文,社会科学出版,2013年07月01日版;
17.《活着》版本信息:余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指导》,姜友维、刘光明,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9.《大国工匠》,大国工匠节目组,新世界出版社,2019年版;
(二)法治素养类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20年6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理论是非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梅荣政、杨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7.《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黄蓉生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8.《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孙其昂等著,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
9.《中国共产党治党理政历史经验》,高新民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
10.《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石书臣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
1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
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出版社,2011;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
1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9。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教研室
2023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