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izuii

http://oml01z.riyuangf.com/comizuii/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潮语歌曲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4-11-20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潮语歌曲的前世今生

潮语歌曲的前世今生

  1989年,在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潮籍作曲家、填词人和优秀歌手的集体努力创作下,诸如《苦恋》《彩云飞》等潮汕文化韵味浓厚的潮语歌曲一经问世,就赢得大批潮汕人、甚至全球潮人的关注。30年来,潮语歌曲创作渐成规模,并迈着艰辛而从容的步子走到今天。

  在广州,有一群热爱创作潮语歌曲的潮籍音乐家,他们中间不乏有词曲作者、MV导演,包括监制、录音师,还有演唱歌手,他们都拥有一个相同的身份——潮汕人,从他们心灵流淌出来的旋律,充盈着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以及潮汕文化那股强大的凝聚力。当年曾参与录制《苦恋》《一壶好茶一壶月》等潮语歌曲的南粤古驿道音乐与体育展示总监方小聪老师、以及创作《鮀城之夜》《夜色小公园》等潮语歌曲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艺术家,就潮语歌曲的创作历程和现状、发展困境和展望等进行探讨。

  

  历程

  吹响潮语歌曲创作和演唱的号角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潮汕地区流行的潮语歌曲基本都类似“天上一粒星,地下开书斋”这些纯粹的潮汕歌谣,而粤语歌曲和闽南语歌曲在当时较为流行。本着“创作出与粤语歌曲、国语歌曲争一席之地的潮汕流行歌曲”的初衷,以潮汕文化为底蕴、以潮汕歌谣做参考的潮语歌曲于1989年底一炮打响,一经问世便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赢得大批潮汕人、甚至全球潮人的持续关注。

  曾参与第一届和第二届潮语流行歌曲录制的方小聪老师,如今正担任南粤古驿道音乐与体育展示总监,虽已在广州工作多年,然而回忆起30年前,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位于汕头市区汕樟路的简易录音棚,他回忆到:

  “我参与录制的歌曲有《苦恋》《一壶好茶一壶月》等。在录制潮语歌曲的初期,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有些迷茫,当时我们都没有对标的样板,只有台语、闽南语歌曲,但是他们的曲风在那时也不是特别成熟,有点类似台湾民谣一样,但还不是台语流行歌。所以,我们只能够对着国内的流行音乐的曲调风格,然后再套上潮汕话。”

  那个时候,潮籍著名音乐人陈小奇、马小南等一大批有实力的潮籍作曲家和填词人受邀参与了潮语歌曲的创作,诞生了像《苦恋》《彩云飞》等多首潮汕文化韵味浓厚的潮语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了经典。这些潮语歌曲作品,无论是作词作曲还是演唱,都与当时的粤语歌曲、闽南语歌曲能相媲美,所以说,吹响了潮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的冲锋号。

  

  以音乐为载体传播正能量

  方小聪老师说,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潮语歌曲《苦恋》就是成功的例子之一。随着潮语歌曲大赛的开展,陆续有许多优秀的潮语歌曲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或电台,比如《苦恋》传唱至今30年、已然成为潮语歌曲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第一张潮语歌曲的专辑于1990年正式出版,直至2008年,期间汕头市共举办了6届潮语歌曲创作大赛。1993年,潮语歌曲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作为中国方言类歌曲持续播出近一个月时间,使得海内外的潮汕人乃至更多的中国人可以接触和了解潮汕音乐文化,《苦恋》更是让海内外的潮汕人痴迷,熟悉的旋律至今传唱不衰。而且,“苦恋”还成了演唱者宋亦乐的第二名号。

  一路耕耘一路汗水,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如今,潮语歌曲仍不缺少广受传唱流行的好歌。2015年8月,汕头市潮语歌曲协会正式成立,在方少珊、宋亦乐、林伟文、余培煌、黄少鹏、王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潮籍音乐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协会成立的第二年,年轻优秀的创作团队就创作出了《丝路潮歌》三个专辑共15首潮语歌曲,并在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潮语歌曲排行榜”播出,使得潮语歌曲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近30年来,作为本土音乐人,宋亦乐、方少珊这对潮汕歌坛伉俪已参与创作和演唱了100多首潮语歌曲,他们倡导以音乐为载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宣传好家风、以及潮汕传统文化。而且,作为汕头市潮语歌曲协会主席,方少珊一直积极带领协会成员,努力引导潮汕年轻音乐人的创作,弘扬潮汕文化、民族文化。

  

  现状

  集体创作潮语歌曲《鮀城之夜》

  2019年9月14日,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走进汕头,由南粤古驿道网主办的“致敬汕头·原创潮语歌曲《鮀城之夜》首映礼暨专辑发布会”在合胜听海音乐厅举行,来自广州和汕头的音乐人汇聚一堂。在现场,青年歌手、《鮀城之夜》MV演唱者吴熹深情地再次演绎了这首原创潮语歌曲。

  《鮀城之夜》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作词作曲,资深音乐人梁军编曲,南粤古驿道音乐与体育展示总监方小聪监制,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总监林烁制作,著名潮籍古筝演奏家蔡文峰以及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伴奏,杨登隆导演为歌曲拍摄制作了美轮美奂的MV,演唱者是潮籍青年歌手吴熹。无论是词曲作者、监制、录音师,还是演唱歌手,都是由在穗的潮籍音乐人集体完成,它是一首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诚旋律,唱响了潮汕乡音新高度。

  另外,作为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项目,原创潮语歌曲《鮀城之夜》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出版项目《中国南粤古驿道声音档案》。将潮语歌曲列入国家级重点规划项目,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记者了解到,2019年2月4日,该歌曲还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文体广播频道面向全球听众首播,开创了潮语歌曲在省级广播电台首播面市的首例。歌曲播出后还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截至当天的专辑发布会,该歌曲浏览量高达百余万。

  

  助推本地乡村文化的活化

  谈及创作《鮀城之夜》的初衷,李志刚教授告诉记者,古驿道被重新保护利用,对本地人而言是对乡村文化记忆的再发掘,对社会而言是文化的整理和收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传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要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李志刚教授认为,如何重拾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让古驿道周边的乡村文化真正得到活化,音乐有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作为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教授一直致力于南粤古驿道的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在这过程中,家乡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感染着他,“也许创作潮语歌曲更多是一种情怀,特别是在广州,还有一群热爱故乡文化的学长感染和鞭策着我,所以从前年开始,连续创作了潮语的《夜色小公园》、《鮀城之夜》和普通话的《西堤记忆》,这几个作品的创作是我对家乡由衷的祝福。”

  2019年年底,随着南粤古驿道“一道一童谣”项目的推进,作为南粤古驿道——樟林古港的项目组成员,李志刚教授和汕头音乐家林伟文老师合作改编了汕头儿歌《月娘月光光》,同时也还在继续整理和改编其它一些传统歌曲,“今年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邀约下,我们目前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和家乡文化的推广上做工作,希望可以更好地传播‘汕头好声音’。”

  

  助力家乡文化意愿强烈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潮语歌曲的主要受众当然是潮汕人,但我觉得潮语歌曲的受众群应该可以是更加广泛的人群,就像粤语歌曲,我们经常会在北方和世界各地(非粤语地区)听到。好的音乐应该是没有区域和国界的,其实潮语歌曲发展到现在,虽然有一些定式,但应该需要打破传统,百花齐放会更好。”李志刚教授表示,没有一种类型的潮语歌曲是尽善尽美的,因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潮语歌曲创新赋予“地方文化和国际化的交融”,这也许是李志刚教授追求的目标。

  李志刚教授认为,当前国家正处于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期,汕头这几年也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文化主要成分的音乐艺术,应该需要同步发展,“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能太单一,艺术的不同形式需要百花争艳。”

  他还表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所以潮语歌曲的新发展应该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扬,受众的欣赏水平和文化喜好要引领,政府和当地企业要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另外在广州以及各地,有一批优秀的汕头籍音乐工作者,他们都很愿意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出力,希望要好好地利用这个资源。

  

  困境

  创作主动性有待提高

  “创作潮语歌曲是潮籍音乐人的音乐使命,它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文化形式的艺术追求。”方小聪老师认为,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潮语歌曲《苦恋》就是成功的例子,30年过去了,它还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回顾30年来,好的潮语歌曲还是不多,打不开局面、走不出去是个很难破解的困境。

  我们开展了6届潮语歌曲比赛,但始终没有产生可以让更多人关注的平台,这可能跟潮语音乐的创作局限和歌曲的宣传力度有一定关系,“首先,从词曲创作上没有走入千家万户,没有让更多人引起共鸣,或者说没有让老百姓去喜爱;除了创作的局限,我们还需要政府层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宣传。”

  方小聪老师认为,作为潮汕人,李志刚院长写的潮语歌曲在旋律的使用和歌词的选用上,虽然与理想的潮语歌曲还有一些距离,但这是他的一份努力和愿望,他希望通过这一种形式可以推动更多热爱潮汕和潮语歌曲的人加入本土歌曲创作的行列中,“李志刚院长一直学的是西洋知识,从小就离开汕头在广州生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创作虽然不是非常典型意义上的潮语歌曲,但是他却做出了向潮语歌曲致敬的心态,同时致敬汕头文化。”

  希望今后有更丰富的音乐语言、音乐色彩,用各种可能来探索潮语歌曲的发展之路。方小聪老师说,李志刚院长的勇气与执著值得很多在外潮籍音乐人钦佩。当然,潮语歌曲有其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旋律必须和歌词很好的结合,歌词必须符合潮州话的音韵音律。

  所以,潮语歌曲的创作首先要把潮语歌词创作拿准、编排好,还要追求潮语歌曲的艺术性、田园性、诗意性,这样才能够把潮语歌曲引到一个更为高雅的境界。“比如像《苦恋》《一壶好茶一壶月》等,它们都是比较成功的潮语歌曲。为什么现在就创作不出来这种歌曲呢?我认为,创作群体的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对话

  记者:作为南粤古驿道音乐与体育展示总监,您觉得潮语歌曲的受众群在哪里?

  方小聪:潮语歌曲的受众当然主要是潮语地区的听众,尤其是年轻人,所以音乐创作在整个音乐的编配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同时,作为一个音乐形态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让很多不是潮语地区的听众去喜爱,就像很多台语、闽南语歌曲。很多不懂的人也都喜欢听,甚至喜欢唱,比如《爱拼才会赢》等。

  就像我们喜欢很多外语歌曲一样,也许很多人都不懂外语,但是都喜欢欣赏,甚至是模仿学唱,如果说潮语歌曲只是为潮汕地区服务,我觉得这个见解还是稍微狭隘,而且也会导致难出精品,所以应该跳出潮汕地区这个受众地理范围进行创作。

  记者:对潮语歌曲近几年的创作怎么评价?

  方小聪:潮语歌曲将来需要在整个音乐设计上更贴合时代、更贴合当下年轻人所喜欢的表现形式,粗制滥造的方式注定是很难走远的,也难在音乐阵地上有一席之地,当然就不会留下经典。从潮语歌曲从《苦恋》到《一壶好茶一壶月》,实践告诉我们,潮语歌曲是可以做出经典来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

  我对潮语歌曲一直比较关注,由于渠道有限,只是在朋友圈、网络上听到一些潮语歌曲。目前我所接触到的这些潮语歌曲之中,特别出色、或者说能够一直传唱几十年的歌,我个人觉得暂时还没有。

  记者:一首好的潮语歌曲要流传下去,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方小聪:一首好的潮语歌曲要流传下去,所需要的条件非常多。我想,首要的还是要返归到旋律领先、歌词领先这个点,只有配合适应当下欣赏习惯的乐队、编配等合成制作,才能够出精品,才能够让这首曲子流传下去。一首曲子的生命力在于旋律,在于能否让听众一听就喜欢,一唱就会。我认为,好的潮语歌曲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然后才是演唱水平、宣传、传播等等。

  记者:潮语歌曲的创作碰到什么发展困境,可以怎样解决?

  方小聪:现代潮语歌曲的发展,我认为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个好的展示平台。常态性的比赛,常态性的演出,常态性的录制,依然还是个体作战比较多,如果政府能够有一个鼓励性的倡导或引导,鼓励所有对潮语歌曲热爱的人主动进行创作,同时在录制到宣传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撑。

  事实上,音乐所需要的资金并不多,录一首曲子用的乐队、录制条件、演唱者所需要的费用并不算太多,但是需要有人主动去做。潮语歌曲如做得好,就会像潮州音乐一样能够在音乐的领地占有一席之地。

  记者:未来对潮语歌曲有何展望或计划?怎么评估?

  方小聪:作为在穗的潮籍音乐家,或许很难成为潮语歌曲创作的直接践行者,但我们永远会是潮语歌曲发展的支持者,我们会一直关注和共同推动潮语歌曲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展望,如果说潮语歌曲在当地还是按照现在这种群龙无首,或者说是单靠一个社会组织来支撑,我觉得这是有难度的。如何把潮语歌曲纳入政府的文化发展序列,纳入到汕头文化建设概念中进行推动,同时吸引更多人的加入,我觉得还是可以逐步成形成长的。

  

  记者手记

  乡愁是一首歌

  潮语歌曲是潮汕特色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诞生到现在,潮语歌曲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在所有潮籍音乐人和热心潮汕文化保护的人的共同努力下,也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例如,在穗的潮籍音乐家创作的潮语歌曲《鮀城之夜》,还有由宋亦乐和方少珊演唱、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潮语歌曲《一封番批》等。

  乡愁是一首歌。作为潮汕人,在穗潮籍音乐家都拥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就是潮汕游子,他们充盈着一腔相同的激情——“家园情怀”,他们不只是潮语歌曲振兴的引领者,还是潮语歌曲发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们希望通过好的潮语歌曲表达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城市的亲情,或许,这就是众多潮汕游子要表达的家园情怀。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文惠

  套题照片:李志刚教授(右一)在“致敬汕头·原创潮语歌曲《鮀城之夜》首映礼暨专辑发布会”上畅谈创作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