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天杰
网红教授 再爆金句
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副教授,再爆金句。
他之前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最近又冲上了知乎热搜第一名:
一定要鼓励孩子啃老,至少啃三年。
有网友在这个问题下面回答:
有老可啃是人生最大幸福,有平可躺是人生最大运气。
更多的人会提出疑问:这不是鼓励刚毕业的年轻人集体啃老吗?
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了解梁永安教授,看过他在B站上的视频,一定不会这么认为。
“鼓励年轻人啃老三年”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才行。
在之前的采访中,梁教授被问到:
2022年就业形势严峻,这两年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内心的不安和外部的不确定性。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时代迷茫与不安。
来源:迪赛智慧数可视化互动平台知乎,侵删
2022年有超过1070万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梁教授却说:
我一直提倡一个新观念:一定要鼓励孩子啃老,至少啃三年。我在西藏碰到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工作,跑到那儿跟牧民各种跨文化交流,体会自己到底热爱什么,能做什么。 一个人一辈子不能糊涂,要知道自己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自己的专业上限就是我的能力,我的创造力能达到什么程度;下限就是我的良知,我自己的价值基点在哪里。 知道了上限和下限之后,你对一生该做什么,就能获得一个清晰的方向感。
所以这个话题探讨的核心,根本不是在啃老本身上。
而是在于新一代年轻人,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尽早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如果足够幸运,在毕业后有积蓄的几年里,适当降低工作强度甚至辞职,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心和未来方向。
未尝不可。
这才是梁教授想表达的核心观点。
在他的新书《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中,他写下了曾经的艰苦知青岁月。
1973年10月他去了一个叫做芒合寨的傣族寨子,有幸看到了一种如今很难见到的古老生活。
少数民族同胞们种地不用化肥,稻田产量只有可怜的200多斤,房子外墙很多是竹子编织的,穿的衣服是自己纺织的布做成的。
于是他有了两点启发:
一是在学会种菜之后,体会到只有劳动创造的东西,才会给你幸福,因为那里面有你的生命。 二是体会到自然的节奏,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也要保持住自己的节奏,才能活得更真实。
如果太计较竞争和得失,只从竞争心、虚荣心里去获得快感,是不能长久的。
他说:
要做一流的事情,过大众的人生。
为什么呢?
因为追求一流的专业能力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只追求上流的生活,会使人把路越走越窄。
金字塔越往上也是越窄,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梁教授建议:在追求一流专业能力的同时,人应该保持一种大众的、平民的生活态度,就会感受到一种人间的温暖。
尤其是在和B站观众交流的过程中,他感受到:
我觉得今天年轻人他心有不甘,有一种生活的向往。他已经种下来特别多种子,有待生长出来。但是过度紧迫的时间,过度加重的负担,会把这些种子压抑住。
种子发芽后人才能知道自己喜欢哪一颗。
如今的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培育种子的土壤。
996甚至007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换回的只是很少量的工资,以及所剩无几的空闲时间。
如果没有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年轻人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意义空洞,觉得不可承受。
来源:B站 梁永安
梁教授觉得自己这一代50、60后的中年人,内心深处有很多没有释放出来的东西,他也希望新一代年轻人:
不要再等岁月跑回来,希望他们把世界在手里面紧紧地捏着,让自己过得有灵性。
如果是80、90、00后们听到这句话,一定非常有感触。
梁教授不愧是最懂年轻人的“人间清醒”。
年轻人需要指点 不需要被指指点点
如果恰好是1990年出生的90后,2022年已经32岁了。
华为最近发布《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员工年龄层、学历等数据。
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字是:
30岁以下员工占比28%
图片来源于华为官网
网友们惊叹:
都说华为有35岁中年危机,结果居然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年人?
于是华为被戏称为“老龄化企业”。
这份报告显示,2021年,华为30-50岁员工占比70%,30岁以下员工占比28%,50岁以上员工占比2%,各年龄层分布与2021年相差不大。
一方面证明中年危机,在华为并不存在。
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挑大梁的员工,恰好是80、90后这一批华为人。
如果一位90年出生的员工,毕业后加入华为一直工作到2022年,基本上至少也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相信收入和未来职业前景都不会差。
华为常务监事陈黎芳回应“华为清退34岁以上老员工”时说:
我们人生的奋斗怎么能停在35岁呢?前些年网上有关华为34岁以上员工的一些传言都是不准确的。 我早就过了35岁,但还是很努力,也很享受的。因为忙碌,觉得每天过得特别快。
华为高管或许不具有代表性,华为本身也已经是超一流的世界级企业。
能在多年前进入华为,并且共同成长的员工,只是少数。
许多人没有这样的运气。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目前的工作,无法带来成就感。
《中国职场焦虑调查报告》显示,高达64.57%的普通员工对工作有“荒废感”。
35.54%的白领人士产生厌倦工作的情绪,长期在压力下工作,对人的身心有极大侵蚀。
针对这种现象,梁永安教授说:
现代社会是分工社会,每个人都在做不同的事,所获得的利益和社会认可的差异非常大,不过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正义与平等,也是从劳动场景里展现的。
有人只能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待上一两年纷纷跳槽。
跳槽后又需要适应期,如何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位、喜欢的工作很不容易。
等到他们毕业几年后,逐渐有了专业积累和工作经验,又会变得有些老练,缺少了点儿刚毕业时年轻人的冲劲和锐气。
梁教授有一位学生,本科学工科专业,读研学比较文学,喜欢写作。
这位学生最大的焦虑是:
这辈子能不能写出文学界和社会承认的东西?
如果顺应市场去写作,他会觉得心里过不去,如果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又觉得很惶惑。
结果他不得不去考公务员,边上班边写作。
他成为公务员后,又因为看不惯体制内经常应酬喝酒的现象,被逐渐边缘化。
这是年轻一代面临的的普遍性困境。
梁教授点破了当代年轻人就业的本质:
很多年轻人并不怕苦,关键苦得要有价值感,身体再苦,但内心觉得值就够了。
80和90后出生成长的年代,刚好是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30年,中国产生大量中产阶级。
物质发达了,人的精神发展空间、艺术发展空间、新型生活方式空间反而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了。
人生焦虑集中在物质上,于是要找收入工作,爱情和生活空间也被极度压缩。
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倾向于先立业再成家,赚钱越多越成功。
于是梁教授说:
这个循环会反复加强,然后个人的创造性流失,向往的生活很难实现,只能去实现老板的理想。
996岁年轻来说,最大的损失是自由时间。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特别强调,人最宝贵的财产就是自由时间。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天赋都是从自由时间里形成,人生需要自由时间,才能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996和007的工作强度,让整个80、90后一代人变得越来越窄。
也就是越来越脆弱,不能接受全世界的丰富多元,否定自我,产生强烈的自我维护,排斥世界多样性,产生更大的问题。
梁教授把人分为三种:
1.第一种人处于时代的火车头,是时代的领跑者,有动力去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 2.第二种人坐在车厢上整天发牢骚,放大自己的欲望。 3.第三种人属于火车的车轮,愿意被火车头带着走,轮子也承受着一定的重量。
最后一种没有火车头那么强劲的动力,但是他愿意跟着走,很朴素地希望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用劳动获得自己的生活,这类人占了大部分。
他建议:
作为一个人,一定要寻找到建设性的自我支撑,让我们在艰难的时候,越发能体会自己内心深处渴望什么。
痛苦有一种建设性的自我建构、自我疏解,这样才能有持续性。
不管是哪个领域里面,年轻一代必须不断提升换老板的能力。
如果成本可以接受,那就歇一歇再出发。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相遇,最终体验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真的只是啃老三年,就能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坚定地走下去。
那可真是太划算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微信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股市、叶檀楼市、叶檀股市学院、叶檀财富、叶檀放心保,上述六个账号,请用户认准上述微信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注册,也并非由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顾天杰编辑:始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