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禹城市恨天科技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先生
首页 > 新闻中心 > 02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新闻中心
02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11-16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日用日新、永不枯竭的理论宝库。参考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文章来源:思享青年CLUB)

02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02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研究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重视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以及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一般说来,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科学上的突破往往引起技术上的发明,而科学又总是从技术和社会需要中获得发展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日益趋于“一体化”,以致“科学技术”成为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科学技术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一经形成,便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尤为突出。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的深刻变革来促进社会发展的。

第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发了产业的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电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在当代,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推广应用,生命科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已经和正在改变着生产的方式和性质,使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科技型人员日益成为劳动者的主体;以电脑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逐渐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由高科技开发的再生性和扩展性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为手段和工具的科学管理对生产力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与自然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方式不同,社会科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生产主体力量的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方式的合理组织、劳动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方式进行的,其作用同样是巨大的。

第二,科学技术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触动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发生全方位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新的手段,提高了学习、工作的效率;互联网的产生,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使消费、服务间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各种社会科学的普及与推广,使得人们的自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管理意识等明显增强,生活的需求与满足以至整个生活方式大为改观。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交往方式的变革。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大压缩了社会时空,拉近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借助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广泛的交往。各种电子媒介将人类社会连成了一个传播与交流的共同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利用信息资源获得行动的主动权,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随着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使人们获得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增添了新的发展平台。交往方式的改变,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从而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往往受制于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古代社会中产生的狭隘封闭的思维方式,与当时科技不发达的状况直接相关,科技落后使人的头脑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人们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摧毁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深化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对原有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冲击,进而促成新的思维方式。社会科学对于思维方式变革的作用更是直接的、重大的。尤其是在历史转折时期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科学所产生的巨大思想解放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对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以至社会发展都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

第五,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工业文明产生之前,人们主要以个体方式从事手工劳作,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分散生产的局面,出现了生产社会化,进而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社会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大为提高。自动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广泛使用,使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反馈明显加快,同时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组织协调方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不仅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而且促进了社会组织方式的调整和变革。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日益增强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命。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的根本性变革,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有机统一。科学革命表现为科学认识、科学观念的革命,如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科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科学革命的出现,要求抛弃过去在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具有严重缺陷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要从以往占统治地位的,现在却变得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转变到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思维方式。所以,就其实质而言,科学革命是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的重大变革,具体体现为技术性质、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在古代,石器的制造和火的运用;在近代,蒸汽机、内燃机的出现和电力的运用;在现代,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产生和运用,都是重大的技术革命。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劳动手段的根本变革和全新技术体系的建立,因而表现为生产力革命。在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至形成科学与技术高度一体化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就是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在更高基础上的融合和统一。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促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科技革命的这种迅猛发展,给人类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手段,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把握科技革命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把握当代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构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把科学看成“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2页)特别是在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因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如近代以来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成了科学的应用,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新的改进的基础。科学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显著变化,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发明,都促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突破。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导致产业革命;电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和生长点。由生产力发展的突破所带来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是非常显著的。自蒸汽机出现以来,资本主义在其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9世纪下半叶,由于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又比以前得到空前迅猛的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生产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发展链条。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者在这一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还没有形成,因而科学、技术、生产尚无明确区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分工,科学作为一种经验性知识和精神生产活动开始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和技术。但总体说来,科学滞后于生产和技术。到了近代,由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明显提高,因而科学技术和生产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大。但是,在整个近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联系还不像后来那样紧密,科学的出现往往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技术、应用于物质生产。因此,科学技术引导生产的趋势虽然已经形成,但其主导地位并不十分明显。从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科学技术不仅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以至任何一种生产力的重要变革,都是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在“科学——技术——生产”的链条中,科学显然处于主导地位、超前地位。科学技术确确实实成了第一生产力。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作用日益强烈。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其发展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时,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引起生产力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无疑会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渗透于劳动工具,不仅是对原有工具的改进和改造,更重要的是推动新工具的诞生;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不仅能够开发和利用新的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用途,而且还能开发已有资源的新用途,并能把一些废弃的材料和原料重新投回到物质循环中去加以利用。当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水平就会发生重大的跃迁。虽然科学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作用在以往时代都存在,但这种渗透和作用从来没有像当代这样更为明显和强烈,以至现在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化及其作用的增强都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力的整体水平直接决定于科学技术水平。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应当予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肯定人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二者是一致的。因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是外在于人的社会现象,而完全是人活动的产物,是人的创造。没有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就根本不会有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主要是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意义而言的。

伴随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又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由此引发了对科学技术的新的反思。当代西方一些思潮、学派出于对西方社会“现代病”的高度关切,往往对现代科学技术予以片面的理解和评价。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哈贝马斯就提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不仅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而且成为新形式的“意识形态”,并造成了社会的异化和消极的社会效应。在哈贝马斯的视野里,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变成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应当说,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问题是有益的,但把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根源归因于科学技术,进而否定科学技术的进步意义,则是片面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种种负面效应确实值得关注并应尽力予以消除,但不能因此否定科学技术本身的重大价值。

三、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要加快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力求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尤为重要。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简要说来,就是生产力超越常规的发展。它不同于一般的快速发展,而是表现为特定时期、特定阶段中生产力发展的某种“突进”,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超出常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超常发展现象,跨越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其不同的表现,但就其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力跨越发展主要体现为这样几种形式:一是提高发展起点。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具有质变的性质,它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量的扩张,而是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新质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力结构的出现,形成了新的发展平台,引发了生产力的跳跃发展。二是提升发展速度。跨越发展具有经济增长异常快速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大幅提高、国民经济总量的急剧增加等。然而,这种发展速度上的提升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快速增长,是一种“台阶式”的发展。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打破常规顺序。即生产力在其发展过程中跨过某一或某些技术阶段,以独特的方式直达较高的技术层次,从而带动经济加速发展。如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沿袭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较快地进入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跨越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但它作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还是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形成的。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偶发的现象,而是日益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相应地,这种跨越发展也不能被视为生产力发展规律之外的“特例”,而是合乎规律的社会现象,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有其特定的参照系。也就是说,在讲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时,必须明确生产力是何种范围、何种意义上的生产力。如果就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来说,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跨越的。因为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物质力量,人们只能继承、利用和改造它,而不能随意跳过它,每一代人都只能在继承上一代生产力的基础上“拾级而上”。如果就某一国家、民族的生产力而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借助于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和文明成果,实现某种跨越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有其内在根据和前提条件。跨越的内在根据就在于生产力自身中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跳跃性质。一方面,科技发明的数量日益呈“爆炸”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的这种快速发展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创造了超越某些生产、技术阶段的机会,这就使供选择的科学技术范围日益扩大,由此可以使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先进技术,从而缩短以至跨越某些生产和技术阶段。跨越的前提条件主要是经济交往的普遍化。“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另进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而在经济交往普遍化的条件下,技术发明创造的重复性则会被打破,某些国家可以通过向其他国家学习,直接吸收、借鉴新的科技成果,从而绕过单独进行或重新开始的阶段,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生产力跨越发展主要依靠创新。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我国要走在世界发展前列,必须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这就要求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生产力跨越发展就其实质来讲,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各个国家、民族的生产基本上都是依据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进行的,因而很少有跨越发展。只有在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可以冲破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实现生产力新的突破;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可以使产业结构跃迁到新的层次。增强科技创新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科技创新,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战略举措。

加强科技创新,应当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学习的关系。创新不同于模仿,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这是经济、技术发展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创新不同于学习或对已有知识的接受,但二者又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创新都是通过学习而使知识积累到特定阶段的结果,任何创新都需要借助学习中的自由探索。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经过消化吸收和创造性转化之后,可以形成新的知识,达到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