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2024-12-29IP属地 湖北1

转自:黑龙江日报

□彭翠

《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显著改变翻译行业的业务模式和人才需求。推动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促进语言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对翻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是适应行业转型的关键之一。

当前,翻译人才培养存在多方面的挑战,为此可从翻译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等几个关键方面进行优化应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动态且全面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翻译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高校翻译院系应开设包括机器辅助翻译技术、译后编辑、语料库管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课程,大大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技术能力与语言能力并重的素养。例如,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本校轨道交通特色,为翻译硕士专业开设交通运输概论、交通运输工程翻译、菲迪克(FIDIC)条款、中外铁路文化之旅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与翻译等人工智能与翻译结合课程,体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做的有益探索,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第二,强化校企合作。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实习基地与项目合作平台。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项目,如国际商务会议口译及文件翻译、跨国企业产品本地化项目等。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客户需求,熟悉行业流程与规范,锻炼语言服务能力。学校则可依据企业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例如,通过笔者主持的横向课题《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项目翻译服务合同》,学生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如何高效且优质地满足真实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极大提升了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国性翻译教育协作平台是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差距的有效途径。发达地区高校可发挥资源优势,对欠发达地区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共享优质在线课程,让欠发达地区学生也能同步学习前沿翻译知识;建立教学案例库共享机制,丰富教学素材与参考范例;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这些举措,促进不同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水平的均衡提升,为整个行业储备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