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追光时,我与光同行”
■陆伟卿 占传远
“为146名红军烈士守墓30年”“守护烈士墓57个春夏秋冬”“37年扎根边疆为战友守墓”……人们或许很难想象,这些热搜新闻背后存在着一种怎样执着而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愫。
告别喧嚣,与墓园里的一草一木为伍,这是为烈士守墓的人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他们的这份守护,不是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为刻度,他们的度量单位往往是“我这一辈子”或者“余生”。
刘付昌、郭德刚两位老人半个世纪接续守护着烈士墓,老兵陈俊贵在祖国西陲守墓37年,广东廖氏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着一位红军师长的墓……这些不约而同的选择如此相似——无关名利,至真至诚。
守护是最深沉的告白。他们说,自己“只是在听从内心的呼唤”。他们用旁人眼里几近凝滞的漫长时光,用对烈士墓园尽心尽力的周到看护,表达着对英烈的追思、铭记与崇敬。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在他们心中,英雄应该被铭记,值得永远崇敬。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至今保留着一个习俗:当地人在春节、清明等节日,都会自发地去红军墓前祭拜。当年,巴中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对他们来说,这些红军烈士就是他们的亲人……
“躺在这里的烈士,当年也是爹妈的孩子,是他们用青春与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在郭德刚心里,守护好烈士墓就是“帮这些可敬的娃娃们照顾好家”。他打算守好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对广东廖氏第三代守墓人廖聪济来说,守护无需别的理由:“革命先烈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连命都舍了,我们做这点事算得了什么!?”
“当我追光时,我与光同行。”无需别的理由,恰恰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最充分的理由。发自内心的尊崇,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着一种高尚而纯粹的能量。
理想之光永恒,信念之光永恒。对这些烈士墓园的守护者来说,他们在守护英烈的同时,也完成了精神世界的一次跃升。
这份守护有多平凡,他们就有多伟大。
山河作证:我们共同守护着你
清明,如期而至。在这个萦绕着缅怀与思念的节日里,人们的思绪再次进入“雨季”。此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与凝重的味道。
人们在祭奠亲人的同时,也没忘记英烈们。如果说是先人赋予了我们生命,那么这些英烈则是用热血浇开了今天的幸福之花。
对于那些守墓人来说,清明的这一天,只是他们生命中平凡一天的缩影。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都在守护着这些英烈。追思与崇敬,早已化成了寻常日子里的默默付出。
关键词 承诺
“我们守护在这里,他们就不会孤独”
许多年以后,老兵郭德刚还会想起,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一次遇见刘付昌时的情景。
23年前的那个春天,郭德刚和战友来到位于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的这座烈士陵园扫墓,认识了刘付昌。郭德刚打心眼里敬仰这位“为146名红军烈士守墓30年”的老人。
当时,刘付昌老人干活时的一丝不苟,吸引了郭德刚的注意。墓碑错落有致,老人一块一块仔细擦着墓碑。等擦完上面再弯腰擦下半部分时,老人明显有些吃力。
“我来帮你吧。”郭德刚并没有意识到,他脱口而出的这句话竟成了一份承诺。
这个“帮”字,此后他将用一生来兑现。
“作为一名老兵,我更懂他们。”对于自己为何会萌生守墓的念头,郭德刚这样解释。擦拭墓碑、培植花草、讲解英烈事迹……此后,满目苍翠的鲁班红军烈士陵园,迎来了郭德刚整日辛劳的身影。
与其说是承诺,不如说是认同——对烈士精神的认同、对刘付昌老人选择的认同。带着这份认同,如今年逾古稀的郭德刚,依旧守护在这里。
在距离鲁班红军烈士陵园1700多公里的浙江省德清县龙山茶山岭一座烈士陵园里,75岁的退休教师蔡永法也在忙碌着。屈指一算,他已经在这里守护了57个春秋。
如果这种守护也以“代”计算的话,他是“守二代”。从父亲的手里,蔡永法接过了烈士陵园大门的钥匙,接过了修整陵园墓地的工具,也接过了父亲的嘱托:“我们在,他们的事迹就永远鲜活。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付出与牺牲。”
远在祖国西陲的新疆,老兵陈俊贵已在乔尔玛烈士陵园守护了37个年头。当年,还是新兵的陈俊贵和班长郑林书执行任务,途中被大雪围困。忍冻挨饿的生死关头,为了救他,班长不幸牺牲。为了班长临终时“看护着部队战友”的嘱托,1985年,退役后的他选择义务守墓,无怨无悔直至今日。陈俊贵特别看重讲解员这个身份:“见过在关键时刻把死留给自己的人,更知道一个人的生命究竟该怎么度过。”
英雄远去,化作陵园里座座墓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烈士墓98.9万余座,烈士纪念堂馆、碑亭、塔祠等纪念设施2.9万余处。与之相伴的,是无数崇尚英雄、守护英雄的平凡守墓人,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进行着一场忘却时间的守护。
为烈士守墓,放在社会价值坐标系里,这一选择有着非比寻常的厚重意义。
国家层面的褒奖,体现着对这种平凡而崇高的选择的认同。像郭德刚老人获评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一样,很多烈士陵墓的守护者也被授予这样或那样的荣誉。
褪去荣誉光环,他们更感欣慰的是,清晨迎来第一批拜谒者时,自己能像林间鸟儿清脆鸣叫一样,深情讲述英烈们的英雄故事。
关键词 接力
“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青山长青,先烈们精神长存。这种长存,不仅记载于文献资料里,更铭记在一代代守墓人的接力守护中。
“交给你了。”短短四个字,让程祖全感到分量很重。从中,他能听出父亲对自己的期待与信任。回想起从父亲手中接过守墓任务时的情景,这位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街道三元宫烈士陵园的看护人,至今仍会觉得肩头猛地一沉。
1949年11月,刚刚解放的黔江开始修墓,安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黔江战斗中牺牲的22位烈士。程祖全的父亲程绍光,成为第一代守墓人。后来,程绍光报名参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战场归来,他决定继续义务守墓。
入朝参战的经历,让程绍光对守墓更加尽心。一有时间,程绍光就给儿子程祖全讲英雄们的故事。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程祖全的眼神里闪耀着对英雄敬仰的光芒,也渐渐坚定了他“接班”的决心。
后来,程祖全经常到陵园帮父亲干活,父亲常数落儿子“这也干不到位,那也干不到位”。面对父亲的数落,程祖全心服口服:“父亲的确干得比我精细。”
“这孩子是个有心人,他对英烈们有感情。”直到有一天,父亲作出这个判断后,才把守墓的任务交给了儿子。
如今,接替父亲的程祖全,已经守护了15年。这些年,程祖全越来越觉得,烈士墓不是冰冷的石头、土堆,而是有温度的亲人。每年清明将至,他总会提前半个月停下手里其他活计,带着妻子在园区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准备好用于宣讲的英雄事迹材料……
两代人接力,70余年赤心守护,从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垂暮,直至生命铸成墓碑。类似程家父子的故事,在神州大地的许多烈士墓前默默上演着。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有一座无名烈士墓,墓碑上仅镌刻着“红军刘连长墓”几个字。从90多年前起,守护这座烈士墓就成了冯炼一家四代人的事。“家在这里,守护比较方便。”在冯炼看来,培土、栽树、祭奠,干这些事,一切都自然而然。
如今,守墓之余,身为教师的冯炼也尝试把这份责任感传递给学生。在烈士纪念日和清明等日子,她会带着学生一起来扫墓缅怀……
“不知道他具体是谁的亲人,那他就是我们大家的亲人。”冯炼这样对学生们说。
在距离漏米岩村177公里的沙溪镇王坪村,坐落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今年70岁的王建刚,以第二代义务守墓人的身份接替老红军父亲,在这里一守就是28个春秋。
这是他常给人们讲述的一段历史: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入王坪村,很多重伤的红军战士就长眠于此,大多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在他们的墓碑上,只有一颗殷红的五角星。
不畏生死,不求回报,甚至没留下任何信息……英烈们浓缩的热血人生,怎能不引起后来人的深深敬仰。
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墨溪村,在几代人坚持下,为红军烈士守墓扫墓成了当地一个传统。90后青年罗富文是该村的第四代守墓人,他说:“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关键词 传承
“最好的守护,是让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
“他们,也曾经像今天的我们一样青春洋溢。”
每次到诸暨市革命烈士纪念公园扫墓,战士陈博都会想到这一点。每每此时,他的心里都会疼一下。作为武警浙江省总队绍兴支队诸暨中队思想教育骨干,陈博对诸暨市革命烈士纪念公园非常熟悉。
部队营区与烈士纪念公园距离很近,大约是跑步10分钟的路程。和其他部队与烈士陵园的关系一样,诸暨中队经常来这里组织各种活动:新兵下队参观瞻仰、在公园义务劳动、为先烈扫墓……
尽管经常来这里,但每次读完俞秀松烈士的事迹,陈博都深感震撼。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俞秀松17岁离家投奔革命事业,立志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人。
“最好的守护,是让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陈博的经历,是许多年轻一代官兵成长的缩影。
许多部队驻地附近都有烈士陵园,有的部队营区就有烈士墓或纪念碑,有的所在连本身是英雄以前所在的荣誉连队。一批批军营新生代力量行进在英雄注视的目光里,传承着英雄的精神奋力拔节成长。
许俊彬,23岁,斩获旅“决胜尖兵”比武战斗体能和自动步枪射击双第一;舒君,21岁,夺得旅“决胜尖兵”比武五公里武装越野和400米障碍双桂冠……在第74集团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每一名比武夺冠的官兵都会种下一棵“金牌树”。挂在树上闪闪发光的铭牌,既是荣誉的记录,也是他们对先烈的告慰。
“今天的好生活是他们打下来的呀,记住他们就要活出个好样子、干出个好样子!”爷爷常讲的这句话,被浙江省军区某部上尉袁晓群时刻记在心里。袁晓群的爷爷是志愿军老兵。从小听着爷爷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她,在心中早早就种下了参军报国的梦想。
前不久,《长津湖》《水门桥》《狙击手》等影视作品热映,让袁晓群更加理解了爷爷的那句话。从当兵入伍到考入军校,再到成长为上尉军官,袁晓群常年上高山、下海岛,奔走在基层一线。说起成长体会,她说:“我想让爷爷以我为自豪。”
从“以先烈们为骄傲”到“让先辈们以我为自豪”,新时代年轻官兵在自己的岗位上,正以拼搏和奋斗书写着他们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
每一名英烈都是一座精神丰碑
■张顺亮
又是一年清明节,青山隐隐,芳草萋萋,追思悠悠。
有人说,清明节是“根的节日”。人若无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国若无根,无论何时皆是羸弱。这“根”,是亲人,是故土;是先烈,是信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史的天空,英烈灿若群星。他们前赴后继,用生命践行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鲜血浇灌梦想,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黄沙血染英雄骨,碑碣永留万古名。”广州黄花岗、南京雨花台、济南英雄山、无名烈士墓……凭吊者来到这里,致垂首之哀思,燃缅怀之心香,扬奋进之动力。
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春风呢喃: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山河作答: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丹心碧血,忠魂永存。英烈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有精神。每一座烈士墓碑都是一个信仰高地,每一名英烈都是一座精神丰碑。高地无声,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山脉;丰碑无言,夯实共和国大厦的信仰基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庄严的纪念,是触动心灵的感召;深情的缅怀,是初心使命的唤醒。抚今追昔、清心明志,忠贞不渝的信仰,家国天下的情怀,富国强军的梦想,便薪火相传于清明之季。
国有脊梁,才能屹立不倒;军有忠魂,才能所向披靡。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深感坚定信仰之急迫、深知使命担当之艰巨,接续奋斗、勇往直前,方能使优良传统赓续传承,宏伟征途沐浴荣光。
有人说:“墓地是思考人生的最好地方。”缅怀是心灵的向往,前行是最好的纪念。征衣在身,使命在肩,烈士墓前、纪念碑下,与英魂“对话”、与崇高“并肩”,强国的斗志怎能不澎湃激荡?强军的脚步怎能不砥砺前行?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看那烈士陵园流淌的敬仰情,看那芬芳鲜花背后的强军志,正凝聚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今天,也许很多官兵不能亲抚墓碑、祭奠英灵,但心香一瓣、遥祭忠魂,我们可以在心中砌起一座崇敬英烈的“纪念碑”,高筑一座强军备战的“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