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铺天盖地,鱼目混杂,对比过去信息资料匮乏的年代,现在的信息正在以每分每秒的速度进行着更新和置换,各种新闻、词条、知识正在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席卷着网络和我们的大脑。
然而,我们真的会使用和学习这些每天充斥在我们周围的资源和检索标签吗?碎片化知识的年代有着其难以跨越的弊端,客观因素第一在于环境的影响,同一知识可以以不同方式和内存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对于知识需要进行甄别和选择,而这一行为就造成了第二主观影响因素,人们有时并不知道如何在一堆选项里搜索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知识和资讯,不仅仅代表着新闻和日常阅读学习所说到的单方面输入或者输出方式的途径,其实更代表着流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人际往来。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合作、寻找、共赢也是体现人们优秀搜索力的重要领域。
准确的思考、行为、方式、以及清晰的逻辑系统,可以更好的完善我们对于社会关系,以及自我重塑的思考和实际提升。这不仅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益处颇多,对于久在人生和职场迷惘的人也是一记醍醐灌顶的经验讲授。
重点:高效的连接需求和资源,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搜索力。平时浏览新闻复制粘贴的程序并不是什么技艺高超的表现。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句话也是最打动阅读者的一点,那就是“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找到答案的人。”作者同样表示,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渐渐发现,善于利用搜索力的人,总能循序提高自己的眼界,发现别人的需求,对接不同的资源,从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这就是搜索力的魅力与效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做为一般等价物的钱币,就是一种置换资源的基本资源,这就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都会体现的利益效应。如何实现资源就在于自己有什么样的筹码进行置物交换。而当我们把利益灵活化了以后,这个交换就不需要像古人一样那么的死板,一物换一物这样来选择。(实际上古人也是十分智慧的,这里只是做一个最早货物交换的对比)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就是书中第二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这句话体现在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的共存互利。首先,我们掌握着自己的基本资源,但当我们需要换真正需要的东西时,就需要看对方的需求,了解后找到各方需求对应者,进行商讨,最后实现利益交换,拿到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拥有了绝佳的搜索力,资源就不再是一个伪命题,换言之,当懂得人们的需求后,人际圈就不会因为自身而受到限制,我们所拥有的就不再是虚拟的资源圈,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链。互相给予,在帮助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宋朝时期商贸往来得牙人,现如今社会里的资源交换和往来和从前在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利益链上自己的牙人,这样想来,也是十分有趣的。
同样的道理映射到我们自身,当一个人没有足够明确的内驱力,就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渴望,这样,搜索力的第一步就会停在原地。
以前经常看到朋友圈的鸡汤,例如,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关系,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就足够了。(我以前还信了这种车轱辘话)。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自己真实的渴望是什么才是提高搜索力重要的第一步。
搜索的方式有两种:向外探索,和向内探索。向内探索更多的是和自己对话,更加困难的是向外探索,这是一个需要走出舒适圈的探索方式。就像雅思考试的听说读写,talking和writing总是最让我们头疼的部分,因为要跳出中国人思考的逻辑,进行西方人的逻辑输出和交流,需要违背生长环境语感和思考方式的舒适进行逆向思考。
所以目标才是最大的内驱力,考一个好的大学,想拿IELTS 7.5,我们对于美食的喜爱,想吃的东西立刻去吃,想见的人不论多远都要去见是一样的,有目标,一切才有了意义。
提高自己的目标,就要不断的走出舒适区,自我就是在不断和外界碰撞中才能真正发现的这样一种东西。不要懒惰,不要应付。
理清逻辑后就要开始评估自己到底会不会,如果不会,就去请教会的人,这时候一定要做到不耻下问的敢,哪怕是十分浅显的问题,如果不明白就大胆的提问。不知者无畏,问问也没什么不行。
但提问前一定要进行自己的思考,进行时间成本的节约,不仅是对方,更是自己的时间,不要再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里去麻烦别人宝贵的时间,给自己贴上太过于小白的标签。很早之前度过一篇公号的文章《为什么是聪明的人都带着“戾气”》里面在结尾时说到,是故,圣愈圣,愚愈愚。
这篇文章大概是讲并不是所有大牛都是和颜悦色的原因,也充分说明不在一个层次的交流,内容输出就是不平等的。很真实也很气人,但也令读者明白,原来学会先预习和勤奋的思考才是提问的前提。
这里就是为什么我要特意强调,不会可以问,但一定要自我先进行学习和提问,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既能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也能让对方更好的了解你需要弄明白的疑问。
领域的延展和投掷会有再次清零的学习效果,会了解到差异的断层从而进行更好的补充和调整。
就像海尔的张敏锐说的: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知识是不断更迭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知道这一点就能做到及时清零,否则杯满则溢。
首先找到问题的核心,然后去行动,这个行动不是立刻着手去解决而是找到可以帮助你解决办法的那个人,这才是借力打力的关键。
在资源里开始搜索相关技术的人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自己直接上手,如果是自我可以解决的问题则不需要借力打力,这里指的是,需要他人协助或者自己无法妥善解决的相关专业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人还存在着精英主义和个人潜在的英雄主义,似乎只有少部分人才可以解决很难得问题,或者干脆把自己训练成可以解决一切的超人,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举措,即便有奇迹,也是绝少数人拥有这项能力,那么,借力打力就是最省事的方法,也是拓展圈子和人脉最有效的措施。
我们总能在别人的领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即使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对于完美的执念,是绝对要放下的事情,但贵族精神可以永远保留在心中,学习他人,信任他人,找到准确的人,也是一项搜索的绝佳法宝。
同时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也在思考,自己的知识是否有效应用在相关领域,把知识变成一种智识才能达到最终学习闭环的效果。
看他人的技能就像读书,分层进行,第一层,阅读,第二层思考,第三层,实践,第四层,出现自己的见解和新的总结。
这是全书中我最感受深刻的思维模式,打游戏思维,把它运用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生活中其实是一件十分正确的事。这表示,通过升级打怪,我们有无数次重头再来的动力和信心。
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踏上每一次征程,目标的实现是一条漫漫长路如果顺顺利利那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因为目标永远远离于舒适区,不舒服的才是成长。舒服的很有可能是陷阱。
这种破局思维会让我们更从容的面对失败和打击。
想赢的人一定会输,不怕输的人一定会赢。
Less is more这种极简思维同样实用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决策,在搜索力中也祈祷关键作用,找到选定的选项,就要不犹豫的执行,才能得到经验和结果。
畏畏缩缩,踌躇不前,是大忌。
书的最后还讲到系统思考的高框架人生,在限制中发现更多可能。有时候一个人的失败可能就在于死抠细节,才会弱势于大局观念,从而流失了很多可能性的建议和灵感。
很多人现在都拥有第一份工资背后的副业,这种人生plan B 就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大局观,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再是人们固有的需求,而持续工作的能力才是大家觉得更加踏实的目标,即:更高的个人价值。
在我们初期步入社会进入企业时,不妨找到和自己气场类似的人,把他们设定为搜索目标进行模仿和学习。就像求职时我们也总会先去寻找自己的对口专业,追星时,会喜欢自己合心意的偶像。
这种行为放在搜索里同样可以,找到在各个领域的偶像,和自己相似,观念相同,绝对不要太大相径庭,那样的结果就是东施效颦。
在模仿中学习对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学习对方的理念,在观察中一步步提高自己,也是十分好的策略,既打开了人际,又拓宽了眼界。
当我们爱偶像时,爱的就是另一个想实现的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