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积木熊,就会将它与“暴力熊”联系起来,但两者其实没有啥关系。
▲“炒熊”盛行,90后炒熊一只赚万元
去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玩家只能选择国内渠道购买,玩家涌向国内电商平台及二手交易平台等,也导致了“炒熊”大军的出现。
▲跟风炒熊,小心被“割韭菜”
在业内看来,炒熊和炒鞋、炒基金一样,如果对行业不了解,跟风炒熊,也可能会炒到“熊市”。
最近几年,受欢迎的潮品层出不穷。而这些火爆的潮品,其本质仍是商品。其在二手市场中的溢价,也不乏炒作的成分。
经济学家宋清辉称,“积木熊会成为下一个被炒的潮鞋或者盲盒吗?答案是肯定的。符合‘新、奇、特’等特征的任意商品都可以被拿来炒作一番,但是随着投机者的关注度大减,将会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另外,“类似积木熊等商品,往往能通过控制供给的方式予以较高定价。但控制供给也可能会被打破,这意味着积木熊相比其他投资方式仍具有不稳定性。”杨畅说。
▲延伸阅读
炒熊、炒鞋、炒盲盒……
背后的风险你知道吗?
↓↓↓
潮流文化的兴起让鞋、盲盒、扭蛋、积木熊等寻常工业品成了投机者热捧的对象。不少年轻消费者信奉“万物皆可炒”,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贸然进场,期待一夜暴富。与之相应的是,这类商品的二手交易越来越多,交易平台更加细分化,有的甚至提供真假鉴别和交易指数等。
和由真金白银、股票期权构成的传统市场不同,这些消费品缺乏实打实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其价值由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决定。这意味着如果此类市场被投机、炒作的心态绑架,就会形成泡沫。一旦因为某些预期外的原因破裂,其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炒物经济”不仅抬高了商品价格,还将风险和套路带给了普通消费者。有关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当认识到盲目炒物带来的风险并加以引导,避免“市场崩盘”对年轻人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不应推波助澜开展“饥饿营销”,要担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表示,潮流文化类产品更多是通过理念和价值观去引发消费者需求,过多的炒作只会提前透支行业生命力。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当“看不见的手”失灵时,“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作用。当炒物的狂热背离了价值规律时,监管层需要及时跟进,帮助市场回归理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对于新事物初期发展阶段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包容,但是经营诚信不可缺。倘若都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通过营销炒作和投机取巧来牟利,不利于消费的健康发展,有关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降温”。
相关专家提醒,年轻消费者应当认识到“炒物经济”背后是幻想“一夜暴富”的赌徒心态。工业化商品保值空间本就极其有限,很难成为优质的投资渠道。一旦这些商品被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普通参与者就很可能被投机资本“收割”。在投资时,要多一些理性,量力而行,摒弃非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虚荣和盲目跟风。唯如此,才能构建起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和交易环境,避免成为炒物泡沫的牺牲者。
▼关注“大众网”视频号▼
原标题:《炒完鞋又“炒熊”?一只玩具熊赚万元,小心被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