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台风暴雨比爱情还神,总是忽然来袭,让人始料不及。更惨的是噼哩啪啦的大雨之后,很多人烦恼来了:小居室的外墙估计又要开始渗水了,下班回去阳台一准湿漉漉的,更可怕的是潮湿、发霉麻烦接踵而至。那些上了年纪的楼宇、老房子防水、防潮的问题更是让人无处躲避。这不禁让小编思考那些屹立不倒百年古建筑都是怎么防水的呢?
01
六百年防水看故宫
按理说,传统建筑多数使用木料制作骨架,木料经水易腐蚀。北京城夏季雨水这么多,古代匠人又是如何让皇宫建筑防水防雨的呢?
我们从上往下看,先看屋顶。
故宫的屋顶一眼望过去全是金光闪闪的琉璃瓦片,琉璃瓦表面有层釉质,不渗水漏水。而且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除了瓦这种材料,屋顶铺瓦的工艺也很讲究。
在房屋的木结构框架架好之后,檩条上有椽子,椽子上要铺一层木板,这叫望板。望板上面还要铺十几二十厘米的黏土与秸秆的混合物,这叫泥背。最后才铺瓦,而且瓦也不止一层,重重叠叠摞在一起。望板、泥背、瓦,每一层都能起到防水保温的作用。
接下来看建筑的结构材料——木支架。
木支架是古建筑里面的重要承重结构,不过,它也是怕日晒雨淋,如果雨水顺着缝隙进入,容易腐烂。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既防水又能起到加固效果。高等级的建筑还要加一层麻,涂几层灰,最后上漆。经过这一系列保护措施之后,木柱固若金汤。
最后说说故宫的排水设施。
古建筑的地基长期泡在雨水里,很容易倾塌,所以排水非常重要。故宫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明排水就是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
故宫宫殿建筑故宫地下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分为南北向干沟、东西向支线、涵洞、沟眼等系统。雨水通过地面的沟眼、钱眼,流淌进暗沟,依次进入东西向支线,再汇集到南北向干沟,流入内金水河,最后汇入护城河。
当然,地势高也是一个原因。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宫就顺应了这个走势。整体上北高南低,保证城里的水从北向南进入城外金水河,最终汇入整个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统。
02
从千年古镇古村落看江南民居防水
江南多雨,炎热潮湿。为了房屋防水防潮,古人也是下足了功夫。
一是外墙上,使用不怕水浸,永久性强的砖墙建筑,并在砖外刷白石灰。这样既能防潮防虫又能与水系地域绿色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淡雅的美,就是大家看到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
二是房屋结构上,多采用“四水归堂”式。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一般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人多居住在楼上。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三是排水通道上,充分利用江南河网密布的特点,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比如,同里古镇,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古镇周庄水道可以直接通到宅院,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上船。而在靠山临水的安徽黟县卢村,民宅依溪而建,小溪从上而下,贯穿整个村落,至村南汇入村外小河。
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防水经验,形成了“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因地制宜,就地选材”等建筑防水设计理念,加上对选材严苛,对施工质量严格控制,竣工后的屋宇数百年不漏。唐、宋、辽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简直是奇迹。
运营:《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
苏州悦居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主编:潘文亮
责任编辑:马兴华
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开创之举!青龙首办“建筑防水工技能大赛”,2019青龙狂欢节盛况再现!
注意了!这些想当然的防水误区,连老师傅也常犯!
自建房墙体未做防水,邻居屋顶排水致损失惨重,告他能赢吗?【真实案例】
关于启动《家装防水与渗漏维修实用技术手册》编撰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