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欲望社会”?什么又是“下流社会”?
关于这两个概念,你一定听过看过很多遍,但你真的知道这两个词产生的来龙去脉,背后又体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下流社会”和“低欲望社会”,是由两位日本的社会观察家、学者三浦展和大前研一提出的概念,并以此为名写出了同名著作。
上海译文已引进出版这两部作品的简体中文版,并已开始预售,点击上图封面即可预订。
美国著名学者、日本问题专家傅高义先生在其《日本新中产阶级》的篇末,就已对“丧失大志的年轻人”提出过自己的忧虑:向往光明生活的中产阶级的后代,是否还能如其父辈一样充满向上的动力?
在八月份举办的陆家嘴读书会“从下流社会到低欲望社会:日本中产阶层十年分化和走向”活动上,姜建强和陆求实两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今天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彩片段。
陆求实:“下流社会”,其实是一种动态的趋势
三浦展,日本著名社会观察家、社会消费现象
研究者、阶层团块研究者
“下流社会”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黄色下流,卑鄙下流”里面下流”的意思。这是作者三浦展自己自创出来的一个名词,而且它也不是与“上流”社会相对等的“下流”。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描述一个固定状态,是指当时日本社会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社会趋势或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原先的“中流阶层”慢慢向“下流社会”滑下去,无论是他的生活状态,消费能力,对生活的热情等等,全部都在往下游滑下去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应该理解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趋势和社会现象。假如一个社会由“中流”往“下流”下滑下去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作者认为这个社会进入了“下流社会”——往下流的一个社会。
姜建强:“下流社会”有点抽象,“低欲望社会”则很实在
“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低欲望社会”比较实在,可以理解为没有欲望,什么欲望都没有:没有结婚欲望,没有工作欲望,也没有立志的欲望,也没有玩的欲望,什么欲望都没有。低欲望社会,就跌入到这么一种状态。
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英国《经济学人》评其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所分析的这种社会状态是不是真实存在?他的立足点在哪里?
其实,“低欲望”不是由谁设定的,也不是后天设定的政策性的东西,而是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必须要经历的那么一种阶段,日本社会是比较早地进入了这个阶段。
进入这个阶段有三个前提条件,满足这三个条件,这个国家一般都是低欲望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经济发展低欲,第二个条件就是老年化,第三个条件就是少子化。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里面,有这三种现象的基本都属于低欲望的,欧洲也是低欲望,但是欧洲的低欲望和日本的低欲望不一样,还有一点差别。
姜建强:日本人的“低欲望”生活是怎样的
日本社会是比较早进入到“低欲望”的阶段里面去的。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消费主义的消失:远离百货店,远离高档专卖店,盛行百元店。
大家去过日本的话,都知道日本的百元店,比如像“大创”是日本最发达、数量最多的,在全球有 4000 多家,它的制造商遍布在 45 个国家。“大创”很多商品,扣掉成本( 70 日元)、运输等费用( 20 日元左右),实际只剩下的 10 元利润,但它还是会卖这个商品。
现在的百元店能做到什么状态呢?里面有几万种商品,从吃的、玩的、穿的都在里面,即使是你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这样的情况下你还需要到百货店消费吗?
网络上随手一搜全都是各种“百元店必买攻略”
还有一个就是便利店。有一种说法:日本的经济,日本人的低欲望,就是被便利店造成的。日本便利店有 6 万多家,在东京都,平均 200 米的地方有一家便利店,24 小时灯火通明,你不一定进去消费,但是看到这个灯火你就心里暖融融的。便利店现在发展到里面什么都有,包括烫衣服、洗衣服的业务都有。
全日本便利店总数超过 56000 家,平均每百万日本民众拥有 388 家便利店,在中国,这个数字是 54 。而在便利店最为密集的东京,便利店数量超过 5700 家,平均每 10 万人就拥有 49 家便利店。2014 年日本便利店的国内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 10 万亿日元,远超百货商场和药妆店 6 万亿日元的规模,仅次于超市( 18 万亿日元)。(以上数据引自“好奇心日报”2018 年 8 月 13 日的文章:《便利店都有什么好,日本人那么爱它?》)
还有一个是优衣库。现在在东京没有人拎 LV了,拎 LV 就是老土。日本女孩子现在背布袋,背在身上。现在夏天,东京女性很流行优衣库那种很宽松、大裤脚的裤子,飘飘的,在大街上走,很便宜,大概 980 块日币(目前约为 60 元人民币)。
和无印良品比起来,日本人更喜欢买优衣库的衣服,但只能穿在里面,不能穿在外面,一露在外面,比如穿一个优衣库外套去公司上班,看到的人心里会说这个人大概是缺钱吧,日本人有这么一个结论。
去年宠物协会统一出一个数字:日本人养猫的数量(925 万)超过了养狗的数量(842万)。
这个数据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说日本人连养狗的那笔费用都开始能省则省了。养条狗大体的费用一年是 160 万日币,而且还在涨,日本狗的医疗保险在涨价。养一只猫平均的费用是 103 万日币,养一只猫便宜,所以日本人弃狗养猫。
第二个信息,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狗很缠人,但是猫不太缠人,猫不需要你怎么照顾它,但是狗需要你照看它,需要去陪它散步,日本人感到烦,太烦了,所以日本人连养狗的情趣都在消失,表明日本人的孤独又向着深层次发展:狗不要了,我就弄一个猫,猫反正也不大通人情的,整天在家里我看着它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低欲望”表现在日本人的结婚数越来越低。日本人现在都晚婚,不结婚,离了婚之后也不再婚。不结婚在日本是一个潮流,这个潮流现在也在我们这里滚动,都不想结婚。
为什么不想结婚?以前感到相爱的人结婚会幸福,但现在看来根本不是,因为现在连结婚也会烦。
日剧《四重奏》剧照
2017 年有部电视剧叫《四重奏》,有一个情节,夫妻俩在家里吃炸鸡块,妻子在炸鸡块上挤了一点柠檬,她丈夫恰恰不喜欢柠檬,就对妻子说你怎么把柠檬弄在炸鸡块上,我不愿意吃,不喜欢。两人为这个事开始吵架。然后大家就想,与其这样麻烦,何必要结婚在一起生活。
所以日本现在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觉得结婚没有意思,还是一个人好。于是,日本“一人经济”现在发展非常迅速,一人料理,一人卡拉 OK ,一人烧烤。
不仅在日本,“一人经济”在整个东亚地区都受到关注。大前研一在 2011 年即已出版《一个人的经济》一书,讨论了“网络化、少子化、高龄化”下产生的新商机。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结婚不等于没有性,但有性不一定要结婚,也不一定要生孩子。
日本现在小房型很有人气,一室一厅,中央区的房子再贵都能租借出去,谁住在里面?就是单身的上班族的女性住。下班回来,家里没有其他人走来走去,自己一个人搞点威士忌,放点冰块喝喝,抱个手机看看,然后洗个澡,感觉上来了自慰一下然后睡觉。还活着的状态,就是人最好的状态,所以她现在不需要结婚。
但是年轻人不结婚,让日本政府很头疼,去年统计日本 34 秒生一个小孩,24 秒死一个人,死人的速度高于生小孩的速度,这样下去 50 年后日本人口要跌破 1 亿。
陆求实:“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之前,
还有一个“低温社会”
上世纪末,1998、1999 年时,日本有一个女性杂志记者叫龟山早苗,她在采访、交际中发现那时的日本女性跟之前好像有一点不同。最明显的感受是什么:讲到日本的夫妻的婚姻生活如果发生问题,矛盾激化到离婚时,女性的表现令她大吃一惊,因为这些女性都表现得非常平静。
龟山早苗,自由作家,活跃于各类女性杂志
龟山早苗觉得很奇怪,她说这些女性非常理性,不论是自己提出离婚还是被提出离婚都非常平静,既然这样就离吧。她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带着这个疑问去采访更多人,进一步观察分析后发现,确实大部分女性的观念都有变化:既然到这一步,不妨就离吧,大家过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独自的追求。
然后她把观察对象扩大到社会层面,不光是男女或夫妻关系,还扩展到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观察调查后,她就提出一个“低温关系”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了,这个“淡”表现为大家比较平淡,感情不那么强烈,或者是比较淡漠,互相之间缺少关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她觉得整个社会如果都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低温社会”,所以就写了一本书叫《低温关系》,在当时(上世纪90年代末)也是畅销过一阵。
陆求实:“恋人未满”和“你不要对我太热情”
龟山早苗用了一个词叫“朋友以上恋人未满”(这个词后来在国内也流行过一阵,曾经火遍华人流行乐坛的女子组合 S.H.E 有首歌就叫《恋人未满》,有一句歌词写道:我们心里面明明都有感觉 为什么不敢面对 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 甜蜜心烦 愉悦混乱。)。就是男女关系或者夫妻关系,比一般朋友关系要深一点,但是又不像正常恋人或者夫妻那样那么深,或者是那么甜蜜,比较平淡。
家庭关系如果走到这一步,很自然就会带来一个后果:无性婚姻的状况增多,平时比较淡漠,大家互不关心,各自为主。带来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少子化。当然“少子化”我个人觉得不光是家庭关系、夫妻关系造成的,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社会因素共同造成,但是跟无性婚姻肯定有直接关系。
扩大到企业。日本的企业,员工下班之后大家会一块儿去集体活动,特别强调大家的一致性,要有一种归属感。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八小时之内上级跟下属的关系之外,还有一种社交关系搀杂在里面。
到了“低温社会”,企业在这个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被采访的人说,希望下班之后的时间就是我自己的时间,你(包括上司)不要拉我去喝酒。这跟之前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是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除了家庭内、企业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社交,在社交场合发生的变化是什么?经常会有被采访者讲,跟这些人一块儿交际的时候,我觉得跟不上,他们讲什么我一点都没兴趣,然后我讲什么别人也不听我的,大家感觉有一种隔阂在里面。
龟山早苗作为记者采访了很多的人,慢慢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大家觉得不合群,都觉得互相之间有隔阂。她就用了一个词叫“温度差”。当时调查的结果说,如果是温度高的人反而在社交场合不受欢迎,就是你太要跟人家热情、跟人家交际,反而不受欢迎,大家希望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比较好,你不要对我太热情。
陆求实:有“下流社会”有“上流社会”,
那有没有“中流社会”?
日本传统上是一个非阶层社会,阶层不明显。日本从 50 年代开始有两个比较有名的全国性调查,一个是日本内阁府叫“关于日本国民生活的调查”,结果是有九成的人觉得我是“中流”,我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是中流,不比谁差到哪里去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这个数字是非常非常客观的。
另外还有一个调查是学术界的调查。日本有一个“日本社会学会”,它独立实施了一个与政府分开的调查,叫“日本阶层与阶层流动的调查”。结果显示 75% 的人认为自己是“中流”,尽管跟那个 90% 有一点差异,但性质是一样的。就有了“一亿总中流”(一億総中流)的概念,大家都是中流,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从 50 年代一直到差不多 80 年代都是这样一个状况。
一亿总中流(いちおくそうちゅうりゅう,或称一亿总中产),是 1960 年代在日本出现的一种国民意识,在 1970 和 1980 年代尤为凸显。在终身雇用制下,九成左右的国民都自认为中产阶级。“消费是美德”“金满日本”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1991 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有人认为一亿总中流也随之崩溃。但根据日本政府的‘国民生活民意调查’中“生活程度”项目的显示,只有一成以下的国民自认属于下流阶层。显示一亿总中流的概念并未消失。(引自维基百科)
上图表格来自 blog.jma-net.jp,显示根据日本内阁办公室调查,2014 年时认为自己属于“中流”(“中上”被归入到“上”)的日本人比例将近 85%。
到 80、90 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反差,几十年发展下来,在高速发展当中所得到的红利越来越少,满足感越来越低,这个时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失落感,开始滑入“下流”。因为有之前的“中流社会”,人人都充满激情,跌落到这样一个“下流”社会,失落的感受非常强。
陆求实:“下流社会”的特征是哪些
一个是“宅文化”。在日本,宅文化是从 “ACG” 这个亚文化演变过来的,动画,漫画,游戏,就是动漫+游戏。他们共通的特点就是喜欢待在家里,不大愿意出去上学上班,不愿意去打工,就喜欢待在家里玩些,沉溺其中。当时把他们称为“宅一族”实际上是这个意思。
慢慢这个意思的外延不断扩大,无论你是不是对游戏对动漫感兴趣,只要是成天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往外面去,不太愿意跟其他人交往,跟社会交往,这些人都统称为叫“宅一族”。到中国,完全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宅”文化,宅在家里面,不愿意出去。
前几天我在网上还学了一个新词,叫“精芬”,精神上的芬兰人。说是有一个芬兰人画的漫画作品叫《芬兰人的噩梦》,里面主人公“马蒂”就是一个典型的宅男,性格内向,比较害羞,不愿意跟人交往。结果这个漫画作品很受一部分中国人追捧,很多人觉得挺好的,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叫“精神上的芬兰人”,叫“精芬”,这个完完全全也是一种宅文化,不愿意跟别人的世界交往。
还有一个叫“丧”,给人表面上懒懒散散,没有任何的感受性、约束,生活也没有目标,稀里糊涂,行尸走肉,麻木的生存。这个情况现在看来也蛮多,年轻人当中确实这个现象不少。我感觉这也是下流社会的一种表现。
“下流社会”的可怕在于,一个阶层意识发展下滑了,生活质量下滑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这个可以讲确实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个写照。上层、下层我们不去说,至少中层往下流这是非常现实的,是可以触摸到、看得到的一个现象。
日本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其他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好——也有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难避开这个阶段,或早或迟,躲不开。关键是认识到现在已经是在“下流社会”这个阶段之后我们怎么样想办法走出去,这个是我认为更加重要的。
姜建强:“低欲望社会”和“下流社会”的连接点在哪里
日本现在是平成年代,之前是昭和年代,日本人很怀念昭和年代。
我是 1994 年到日本去的,平成 6 年,整个平成年代基本都体验过了。昭和和平成,如果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的话,我认为昭和时代是向上的时代,可以用“上”字来概括,平成年代可以用一个“下”字,平成年代是向下的状态。
先说昭和年代的“上”。1987 年日本人均 GDP 超过美国,当时日本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日本人战后几十年的成就感很大。
进入到平成后就“下”,“下”的标志是什么?大家记住一个 2010 年,这个年份很重要。2010 年,日本总的 GDP 量是 54325 亿美元,和中国相比差了 4044 亿美元,也就是说战后日本在经济第二大实体(第一当然是美国)的位置上坐到什么时候?就是 2010 年,中国取代了它的位置,坐上老二的位置,日本成了老三,一直到现在。
对此,日本人思路看法的转换很快。日本经济大臣发表讲话,说从今后来看,日本不再追求 GDP 的增长速度,追求这个东西没有一点意义,我们要注重什么东西呢?注重质的发展。
所以村上春树确立的那种“小确幸”就很受人欢迎:天天听唱片,喝点红酒,大街上散散步,跑跑步,然后写小说。小确幸就是不追求大。庄子说宇宙有大美,日本人说生活里有小美。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大美好还是小美好?实实在在对我们有用的还是小美(小确幸)!
这个转向最大的风向标,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大前研一,这本《低欲望社会》的作者。
大前研一预测能力很强,有一种风向标的作用,只要他说出的话,几年以后基本兑现。他在 1993 年就警告人们日本的房价要跌,要跌到什么程度?要跌到50%以下,日本人听不进去,很多人在那个时候买房子。买了以后果然不出几年泡沫破灭,房价下来了,七八千万买的房子,只能卖三四千万,还没有人接手。这是他预测的第一个准。
大前研一在这本书里再三强调说今后日本唯一的出路是什么,就是引进移民政策。大家知道日本是单一民族,移民的概念是一点没有的,但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听不进去,他说引进移民,我这个社会要乱掉了,会把我们单一民族淡化。
但是从今年,日本政府开始勾画移民问题。大家知道东京有一个入国管理局,从今年开始要把它从局升到厅的高度上去。
大前研一同时研究大量引进纯劳动力的问题,他不提“移民”,说敞开接受纯劳动力。以前纯劳动力是不认可的,你没有高中毕业就进不了语言学校,没有本科毕业,就职很困难。后来就放宽到专门学校也可以就职。但现在不需要任何学历和学位,纯劳动力日本也要,要去干什么呢?建筑工地,到捕鱼的码头去,现在需要大量的纯劳动力。
(完)
以上整理自姜建强和陆求实两位老师在陆家嘴读书会“从下流社会到低欲望社会:日本中产阶层十年分化和走向”活动上的讲话(限于篇幅有删减),有没有从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话中,对“低欲望社会”和“下流社会”有更清晰一点的认识,以及有更多的好奇心想读一下大前研一和三浦展两位大师的作品《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和《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呢?
说三件事
第一,上海译文已经引进出版了《低欲望社会》和《下流社会》两部作品,现正各大网络书店实体书店预售中,点击下图封面即可预定:
《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
[日] 大前研一|著
姜建强|译
生育率、超高龄化
储蓄金高企、消费缩减
富裕阶层出逃、年轻人丧失大志
未来何去何从?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对症论策
引爆东亚的话题之作!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日] 三浦展|著
陆求实、戴铮|译
曾经令日本骄傲的一亿中流阶层,越来越多跌入下流
遇到这样的社会趋向性挑战
是主动抗争还是被动接受?
知名社会观察家三浦展
完整剖析日本社会各阶层价值观、消费模式和思维差异。
日本书界销量逼近100万册的话题之王!
第二,明天 10 月15 日下午两点半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两位编辑刘玮和叶晓瑶
将通过当当直播平台与读者就这两本书进行交流
第三,上海译文出版社已于 10 月 11 日发布了关于《低欲望社会》一书的声明(点击粗体字可回看),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一书的中文简体字版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所有,读者购买时请务必认准上海译文出版。
本文地址:http://oml01z.riyuangf.com/quote/115.html 迅易网 http://oml01z.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