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搜出陌生人微信号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何解?

   日期:2024-12-26    作者:bu18601479301 移动:http://oml01z.riyuangf.com/mobile/quote/52246.html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各类AI产品搭载进入手机成为最新趋势,使用AI产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成为日常。然而,新风潮之下,AI也面临着隐私风险等诸多问题。

近日,#网友称被陌生人用AI搜出微信号#的话题引发关注。12月10日,有报道曝光了一位网友被陌生人用AI搜出微信号的经历。这也引起大众关于AI隐私相关话题的讨论。

被陌生人用AI搜出微信号

据媒体报道,一名网友称,陌生人在字节跳动旗下AI产品豆包中输入她的名字和学校后,豆包显示了她的微信账号,并通过该微信号联系到她本人。

根据该网友向媒体透露的信息,豆包AI一共列举出两条有关她参加活动的信息。其中一条信息是她为学院的教师比赛做摄影师;另一条信息是她在2023年为一个学生剧组招募现场演员(并留下了微信账号),不过那条带有她微信账号的推文是用团队成员的个人公众号发布的,并且该文章当时在团队成立后就删除了,只发布了一周左右。

报道称,当时,该网友通过朋友在豆包AI再次试验,豆包AI同样显示了她的微信号。目前,在豆包软件输入该网友的学校名字,豆包会要求提供更多信息。搜附有该网友联系方式的那个项目,它会回复‘没有听说过’。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以“学校+名字”的方式在豆包中随机搜索到多条结果,其中部分结果显示了被搜索人物的联系电话和邮箱。

据媒体信息,豆包对于上述事件回复称,网友反馈的情况,是豆包基于互联网上公开信息进行搜索和智能整合,此类联系方式通过搜索引擎也能够搜到。目前,豆包已对询问个人信息类提示词进行优化,保证即使网上有公开信息的情况下,仍然限制相关信息的露出,做好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后续,豆包还会继续优化产品策略,避免对用户造成类似的误解和困扰。

AI成个人信息放大镜?

早在今年7月,豆包因为数据来源的问题引发过关注。当时有个别用户及媒体猜测称,豆包能问到自己尚未发布的AI内容,并使用WPS的云端内容训练AI。

7月22日,针对私人文档被“投喂”豆包的事情,豆包方面做出了否认。豆包发布了《关于豆包不实传言的声明》。声明称,近日关注到个别用户及媒体猜测称,豆包能问到自己尚未发布的AI内容,并使用WPS的云端内容训练AI,该传言完全不实。声明表示,豆包上部分书目信息,来源于公开信息,豆包也会给出相关网站信息;豆包与WPS在AI训练层面并未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也没有使用任何用户未公开的私人数据进行训练.

在此次搜索到个人微信的事件中,豆包也是强调其来源是”互联网上公开信息进行搜索和智能整合“,那么AI是否会成为公开个人信息的放大镜?

在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看来,人工智能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训练数据中的文本内容来提供知识和信息。如果个人微信号、邮箱等信息在公开的、允许被抓取的网页文本等内容中出现,那么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获取这些信息。例如,在一些活动宣传推文等公开信息中出现的联系方式,是在正常的信息收集范围内。

“从伦理角度看,抓取个人信息存在一定争议”。卢鼎亮对媒体表示,如果这些信息是在公开场合且用户明确知晓并同意被用于知识类工具的训练等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但如果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视为隐私的联系方式等信息用于训练,就可能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尤其是当这些信息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情况,可能违反数据保护的规定和伦理审查。

当相关个人信息被删除后,豆包AI是否可以保留该信息?

卢鼎亮表示,在信息更新和删除方面,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训练数据是通过大规模的文本等内容积累而来,当原网页等信息源删除了某些内容后,人工智能可能还没有及时更新这部分数据。“如果数据主体的信息被主动或被动删除,人工智能也应该及时删除,否则会影响数据主体对于信息的控制权。”

卢鼎亮认为,人工智能不应该随意透露个人隐私信息。正常情况下,应该遵循严格的隐私保护原则。此次事件暴露了人工智能在信息筛选和隐私保护机制方面可能存在漏洞。

如何注意个人信息安全?

今年7月,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北京智源研究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发布行业首份《中国AI大模型测评报告——公众及传媒行业大模型使用与满足研究》。

在报告里,为了让大模型更好服务于社会,摸底目前大模型表现以及对个人隐私和求职就业领域的挑战等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智源研究院开展了用户大模型使用与满足问卷调查,统计回收387份有效问卷。报告数据显示,仅约10%用户表示对使用大模型没有顾虑,而超5成对数据隐私、技术可靠性有关方面较为担心,占比分别为55.04%、53.49%。

事实上,相关部门也早已洞悉AI可能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2023年7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总则中明确提到了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

此外,在技术发展与治理中,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以下称提供者)应当依法开展预训练、优化训练等训练数据处理活动,涉及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个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服务规范中提到,指出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提供者对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应当依法履行保护义务,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留存能够识别使用者身份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不得非法向他人提供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

那么,大众该如何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卢鼎亮指出,网民在上网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内容,特别是涉及个人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要谨慎考虑发布的必要性和范围。例如,非必要情况下不要在一些不可信的平台随意留下自己的微信号、邮箱等。在使用各种社交平台、软件等时,要仔细了解和设置隐私选项。定期检查自己在网络上发布过的内容,对于不再需要的或者可能泄露隐私的内容及时删除。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