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作为我国古代以诗词熏染儿童、教化民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磨砺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被几千年来实践证明的涵育人们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被历史充分印证的笃化人们情感认知的有效手段。
自先秦以降,吟诗作赋在我国便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活动。以《诗经》《楚辞》为肇端与源头的中国诗词,历经数千年的演进迁变,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抑或风格都趋于完备。特别是经过时间淘洗最终沉淀下来的经典诗词,成为熏染和感化一代代国人的重要文化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涌现出众多志士仁人,他们的智慧锋芒和生命火花为中华传统文化增辉添彩、助力赋能。当后人追忆和仰慕这些彪炳史册的文化巨擘时,经典诗词往往成为他们最具标识意义的质点和亮点。无论是行吟泽畔的屈原,还是漂泊江湖的杜甫,他们凭借壮丽诗篇在历代国人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诗句彰显舍生取义的坚毅人格。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不朽词章展现义无反顾的报国情怀。这些都始终激发和驱策着后人为了正义事业而敢于奋勇向前。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除了常读常新的经典诗词,没有其他文化形态可以更简洁地表现志士仁人的一腔激愤和满腔热血,也没有其他文化形态可以在后人心头烙上难以抹去的深深印痕。作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体,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不仅给予人们思想启迪,更能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通过阅读古代经典诗词,人们不仅能够体味深蕴其中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在艺术欣赏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样的阅读和欣赏活动,可以唤醒人们的美好情感,可以铸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想人格。因此,古代经典诗词除了固有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以外,还能够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和塑造当代文化品格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鉴于诗词既是一种心灵艺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和极力倡导诗化教育,在社会各层面尤其是中上层对诗教广而推之,彼时文人士子几乎没有不会吟诗作赋的,他们以诗词保持纯化心绪和净化心灵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与诗词相生相伴的优雅族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艺术长廊中的徽志与弦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魂和神魄。从形象和意境去体会诗词,可以挖掘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从体式和手法去分析诗词,可以领略作品特殊的节奏、韵律和声调,从而感受语词之间传达的意绪和美感。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词更加凝练、精微,更富于隽永的情趣,更易于抵达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更便于稚子孩童练习母语、亲近母语,更有助于人们体验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妙。
作为一个诗词昌达的古老国度,中国无论是在盛世兴隆时期还是在国难降临关口,国人总是用诗词表达他们的心绪、情感,总是以歌赋表现他们的意志、愿望。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浪漫豁达的民族,无论是远古时的诗经楚辞还是中古时的唐诗宋词元曲,国人用精美雅致的诗词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饶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构建和攀升中国形式美学一座又一座高峰。诗教不仅在中国古代对于涵育人们精神品性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下对于培植人们审美素养也具有耳濡目染的功能,是亟待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质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诗歌教育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逐渐复苏勃兴,不仅很多大学专门开设了关于诗歌欣赏与写作的课程,而且中小学生的课本里也设置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古代诗词,更为难得的是全国许多城市涌现出以诗词教育为主体内容和重要特色的专业性学校,久违的诗教在当代中国教育领域正在回归和扎根,当下青少年又开始接受诗教的沐浴与洗礼。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6个省市率先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外,整套教材共辑选了包括民歌、绝句、律诗、辞赋、词曲和古文在内的近70篇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约占全部课文数的50%左右,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大幅攀升。另外,在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中国古典诗词所占的比例也比过去明显增多。这些诗词主题向上、意蕴深邃、种类多样、题材丰富,集中反映了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范,便于中小学生通过诗教汲取中华文化的有机养分,是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当代表现。
我们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而作为语言结晶和心灵折射的诗词,是能够激活和唤醒一个人内心最柔软部分的艺术形式。诗词一旦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就会影响他的人生理念和生活轨迹。所以,提倡诗教就是提倡一种美育和情育,就是提倡一种旷达而高远的人生态度。由于历史原因使然,我国的诗教在某一时期曾经历过一场劫难。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但在教育快餐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诗歌教育目前还是一个圈地自萌的小众赛道,需要引起更多部门和人员的重视。2020年北京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歌,此举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因为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有关方面,多年来已经习惯了高考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要求,而北京市这一出其不意的举动,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到诗歌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也是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写作体裁。
作为精神生产的诗词创作,是人类社会实践和人类文明的有机构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缺少了文艺皇冠的诗词,人类文明的含金量和成色将大打折扣。鉴于文化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如果没有前辈师长的精心讲解与悉心传授,作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诗词就很难被后人创作出来,久之诗歌文化的长河就可能断流和干涸。所以,开展诗歌教育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紧迫。诗教的功能与作用最关键、最显著的,就是培植青少年的发散型思维能力,特别是培植青少年的思辨抽象能力、逻辑概括能力和精确表达能力。只有通过诗教的熏陶与浸染,才能使青少年进入诗词的澄明境界和深彻意蕴,才能感悟诗人的暖意柔情和精致心灵。诗教注重心灵教育的呈现与状绘,这就必然要求以心灵作为摹本,以心灵之间的相互呼应为路径,达到对人的自我世界的修正与淳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教不仅关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修养和品性颐养,而且关乎全体国民的思想状貌和精神风骨。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尺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物质方面的,一个是精神维度的,而人们精神世界的改良和优化主要是凭借文化传习和文艺熏陶,毕竟一首传世好诗的感染功效与激励作用,有时要远远大于一本枯燥说教式的理论手册。当然,当前各级学校的诗教方法还比较原始和粗暴,大中小学生从诗人生平背诵到词句注释,整个学习过程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学生很难从中真正感受到诗句之美。教师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文本释义和技法解读等方面,不仅缺乏对格律、比兴等手法的诠释和阐述,更缺乏将诗词与创作者生活际遇、人生经历以及历史语境相贯通相融汇。这无疑是应试教育与审美教育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诗歌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