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AI系统】推理引擎架构

   日期:2024-12-27    作者:ykjhtl 移动:http://oml01z.riyuangf.com/mobile/quote/72228.html

在深入探讨推理引擎的架构之前,让我们先来概述一下推理引擎的基本概念。推理引擎作为 AI 系统中的关键组件,负责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执行推理任务,从而实现智能决策和自动化处理。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推理引擎的设计和实现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阐述推理引擎的特点、技术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推理引擎的架构设计,从模型转换工具到端侧学习,再到性能优化和算子层的高效实现,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点的一一解析,以期为构建高效、可靠的推理引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理引擎特点

推理引擎,作为 AI 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在于提供一个灵活、高效且易于使用的平台,用于部署和运行已经训练好的模型,完成从数据输入到预测输出的全过程。推理引擎拥有轻量、通用、易用和高效四个特点:

其中,"易用"与"高效"两大特性尤为关键,它们直接关系到技术解决方案的普及度与实际成效。一方面,易用性确保了技术的可接近性,加速了 AI 解决方案从概念验证到生产环境的转化过程,是推动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商用的桥梁。另一方面,高效性关乎推理速度和延迟,还涉及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优化,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轻量级

轻量级推理引擎的设计哲学围绕着“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展开,旨在打造既功能完备又资源友好的解决方案,使之成为连接智能应用与广泛设备的桥梁。其核心优势不仅仅局限于体积小和资源占用低,更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最大化地发挥出 AI 模型的潜力。

通用性

通用性作为推理引擎的核心特性之一,其设计目的旨在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无缝对接多样化需求,无论是在模型兼容性、网络结构支持、设备与操作系统适配性上,都展现了极高的灵活性与包容性,确保了 AI 技术在广阔的应用场景中畅通无阻。

易用性

易用性是衡量一个 AI 推理引擎是否能够被广泛采纳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指标。它不仅要求技术解决方案对用户友好,还要能够降低开发门槛,提高工作效率,让开发者能够聚焦于创新,推动 AI 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性能

高性能是推理引擎的灵魂,它直接决定了 AI 应用的响应速度、资源消耗以及用户体验。为了在多样化的硬件平台上实现最佳推理性能,推理引擎采用了多方面的策略和技术优化,确保在 iOS、Android、PC 等不同设备上,无论是哪种硬件架构或操作系统,都能充分挖掘设备潜能,实现高效运行。

Ⅰ. 深度适配

针对不同设备的硬件架构和操作系统,推理引擎实现了精细的适配策略。这不仅仅是要支持在前几个小节中提到的“跨平台”,而是更进一步,无论是基于 ARM 还是 x86 的处理器,亦或是 iOS、Android、Windows、Linux 等操作系统,引擎都能智能识别并调整运行模式,确保在单线程下也能高效运行神经网络模型,逼近甚至达到设备的算力极限。这种深层次的适配不仅考虑了硬件的基本特性,还优化了系统调度,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确保每一滴计算资源都被有效利用。

Ⅱ. 定制优化

对于搭载 GPU、NPU 等加速芯片的设备,推理引擎进行了针对性的深度调优。例如,利用 OpenCL 框架对图形处理器进行极致的推理性能优化,确保计算密集型任务能够快速执行;而 Vulkan 方案则在减少初始化时间和优化渲染管道上展现出优势,特别适合需要快速启动和连续推理的场景。这些定制化的优化策略,确保了在各类加速硬件上的高效推理,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性能表现。

Ⅲ. 低级优化

为了榨干硬件最后一丝算力,推理引擎在核心运算部分采用了 SIMD(单指令多数据)指令集和手写汇编代码。SIMD 技术允许一条指令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并行处理能力,尤其是在向量运算和矩阵乘法等常见于深度学习计算的任务中。而手写汇编则针对特定硬件指令集(如 ARMv8.2、AVX512)进行编码,通过直接控制硬件资源,实现了对特定 kernel 算法的性能优化,这在计算密集型任务中效果显著。

Ⅳ. 多精度计算

针对不同场景的性能需求,推理引擎支持 FP32、FP16、INT8 等多种精度的计算模式。这种灵活性不仅有助于在保持模型预测精度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和内存需求,还使得引擎能够更好地匹配不同硬件对精度支持的偏好。通过采用低精度计算,推理引擎能够在一些受支持的平台上实现更高的推理速度和能效比。

一款好的推理引擎可以为用户服务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如上图中展示的柱状图,每个柱状图代表不同推理引擎在不同型号手机上的性能对比。图中出现推理引擎有 NCNN、MACE、TF-Lite、CoreML 和 MNN。

推理引擎技术挑战

在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过程中,推理引擎作为连接模型与实际应用的桥梁,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需求复杂性与程序大小的权衡、算力需求与资源碎片化的矛盾,以及执行效率与模型精度的双重要求上。

需求复杂性与程序大小

随着 AI 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模型的多样性和复杂度急剧增加,这给推理引擎提出了首个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程序大小内实现对广泛模型的支持。AI 模型通常由成千上万的算子构成,涵盖了从基础的矩阵运算到复杂的卷积、递归网络等,而推理引擎必须设计出一套精简而又强大的算子集,用以模拟这些多样化的运算。这意味着引擎开发团队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算法优化、算子融合等技术,以少量的核心算子实现对各类模型的高效支持,同时还要考虑程序的可扩展性,以便未来容纳更多新型模型的接入,这无疑是一项既考验技术深度又考验策略智慧的任务。

应对 AI 推理引擎在需求复杂性与程序大小之间权衡的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综合策略和技术革新,确保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模型复杂性需求的同时,保持程序的高效和精简:

算力需求与资源碎片化

AI 模型的运行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资源支持,尤其是面对诸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高计算量任务时。然而,实际应用场景中计算资源往往是碎片化的,从高性能服务器到低功耗的移动设备,算力和内存资源差异巨大。推理引擎需要在这片资源的“拼图”中寻找最优解,既要保证模型的高效执行,又要适应各类硬件环境。这要求引擎具备出色的适配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硬件加速技术的运用(如 GPU、NPU 加速)、动态调整算法策略以适应不同计算单元,以及智能的资源调度算法,以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也能发挥出最大的算力效能。

应对 AI 推理引擎在算力需求与资源碎片化之间的矛盾,也有一些新兴的技术方案,实现灵活应对算力需求,实现高效、低耗的模型推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执行效率与模型精度

在追求高速推理的同时,保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是另一个核心挑战。一方面,为了提高执行效率,模型压缩、量化技术常被采用,这虽然能显著减少模型体积、加快推理速度,但可能以牺牲部分精度为代价。另一方面,业务场景往往对模型的精度有着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医疗诊断、金融风险评估等领域,任何微小的精度损失都可能导致重大后果。因此,推理引擎在设计上必须巧妙平衡这两方面的需求,通过算法优化、混合精度推理、以及对特定模型结构的定制优化等策略,力求在不明显影响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实现推理效率的最大化。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也是对工程实践智慧的考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优化与迭代,以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

应对 AI 推理引擎在执行效率与模型精度的双重要求,则可以使用以下的关键策略,满足多样化业务场景的严苛要求:

整体架构

推理引擎作为 AI 应用的核心组件,其架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模型在实际部署环境中的效率、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整体架构可以细分为优化阶段和运行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以确保模型能够高效、准确地运行于目标设备上。

优化阶段聚焦于将训练好的模型转换并优化成适合部署的形式:

运行阶段确保模型在目标设备上的高效执行:

模型转换工具

模型转换工具是 AI 应用部署流程中的基石,它不仅涉及将模型从训练环境迁移到推理环境的基本格式转换,还深入到计算图级别的精细优化,以确保模型在目标平台上高效、稳定地运行。

Ⅰ. 模型格式转换

模型转换首先面临的是格式的跨越。想象一个模型,最初在如 TensorFlow、PyTorch 或 MindSpore 这样的科研友好型框架下被训练出来,它的原始形态并不直接适用于生产环境中的推理引擎。因此,转换工具承担起了“翻译者”的角色,将模型从其诞生的框架语言翻译成一种或多种行业广泛接受的标准格式,如 ONNX,这不仅增强了模型的可移植性,也为模型的后续处理和部署提供了通用的接口。

Ⅱ. 计算图优化

然而,格式转换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对计算图进行深度优化,这是决定模型能否高效执行的关键。计算图,作为神经网络结构的数学抽象,其优化涉及到对图结构的精细剖析与重塑。其中,算子融合、布局转换、算子替换与内存优化,构成了优化的核心四部曲,每一步都是对模型性能极限的深刻探索与精心雕琢。

算子融合,宛若匠人之手,将计算图中相邻且兼容的多个基本运算合并为一个复合操作。这一过程减少了运算间的数据传输成本,消除了不必要的内存读写,使得数据流动更为顺畅。例如,将 Conv 卷积操作紧随其后的 BatchNorm 归一化和 ReLU 激活函数融合为一体,不仅缩减了计算图的复杂度,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硬件对连续计算的支持,加速了计算流程。融合策略的巧妙应用,要求对底层硬件架构有着深刻的理解,确保每一步融合都精准贴合硬件的并行计算优势。

布局,即数据在内存中的组织方式。布局转换优化,是对数据存取路径的重构,旨在最小化内存访问延迟,最大化数据复用,特别是在神经网络模型广泛依赖的矩阵运算中,合理的布局选择能显著提升计算密集型任务的执行速度。例如,从 NHWC 到 NCHW 的转换,或是其他特定硬件偏好的布局格式调整,虽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影响着内存访问模式与带宽利用。

NHWC 是 TensorFlow 等一些框架默认使用的布局,尤其在 CPU 上较为常见。这里的字母分别代表:N:批量大小(Batch Size),H:高度(Height),W:宽度(Width),C:通道数(Channels),对于 RGB 图像,C=3;

NCHW 布局更受 CUDA 和 CuDNN 等 GPU 库的青睐,尤其是在进行深度学习加速时。布局变为:N:批量大小,C:通道数,H:高度,W:宽度。

例如,一个处理单张 RGB 图像的张量布局为 NHWC 时,形状表示为[1, 224, 224, 3],意味着 1 个样本,图像尺寸为 224x224 像素,3 个颜色通道。同样的例子,在 NCHW 布局下,张量形状会是[1, 3, 224, 224]。

假设我们要在一个简单的 CNN 层中应用卷积核,对于每个输出位置,都需要对输入图像的所有通道执行卷积运算。

NHWC 布局下,每次卷积操作需要从内存中顺序读取不同通道的数据(因为通道数据交错存储),导致频繁

的内存访问和较低的缓存命中率。

NCHW 布局下,由于同一通道的数据连续存储,GPU 可以一次性高效地加载所有通道的数据到高速缓存中,减少了内存访问次数,提升了计算效率。

因此,虽然布局转换本身是一个数据重排的过程,但它能够显著改善内存访问模式,减少内存带宽瓶颈,最终加速模型的训练或推理过程,特别是在硬件(如 GPU)对特定布局有优化的情况下。

Ⅲ. 算子替换

面对多样化的硬件平台,原生模型中的某些算子可能并非最优选择。算子替换技术,正是基于此洞察而生,通过对计算图的深度剖析,识别那些性能瓶颈或不兼容的算子,并以硬件友好、效率更高的等效算法予以替代。这一替换策略,如同为模型量身定制的高性能组件升级,不仅解决了兼容性问题,更是在不牺牲模型准确性的前提下,挖掘出了硬件潜能的深层价值。

Ⅳ. 内存优化

在计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内存优化是决定模型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循环展开减少临时变量,采用张量复用策略以减小内存占用,以及智能地实施缓存策略来加速重复数据的访问。内存优化是一场对空间与时间的精密权衡,它确保模型在推理过程中,既能迅速响应,又能保持较低的内存足迹,尤其在嵌入式系统或边缘设备上,这一优化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模型压缩

模型压缩作为 AI 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也是推理引擎架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策略减少模型的大小,同时保持其预测性能尽可能不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加速训练和推理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量化、知识蒸馏、剪枝以及二值化等关键技术的综合运用,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对模型进行“瘦身”,而又尽可能不牺牲其表现力。这些内容将会在后续章节中详细讲解,故此处只作简单介绍。

端侧学习

端侧学习,作为 AI 领域的一个前沿分支,致力于克服传统云中心化模型训练的局限,通过将学习能力直接赋予边缘设备,如手机、物联网传感器等,实现数据处理的本地化和即时性。这一范式的两大核心概念——增量学习和联邦学习,正在重新定义 AI 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方式,为解决数据隐私、网络延迟和计算资源分配等问题提供了创新途径。

为了支撑高效的端侧学习,一个完备的推理引擎不仅仅是模型执行的平台,它还需要集成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Trainer)、优化器(Opt)以及损失函数(Loss)等核心模块,形成一个闭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增量学习

增量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让模型在部署后继续学习新数据、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同于一次性大规模训练后便固定不变的传统模型,增量学习模型能够根据设备端接收到的新信息逐步自我更新,实现持续的性能优化。这一过程类似于人类的渐进式学习,模型在不断接触新案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知识,优化决策边界。技术上,增量学习需克服遗忘旧知识(灾难性遗忘)的问题,通过算法如学习率调整、正则化策略、经验回放等手段保持模型的泛化能力,确保新旧知识的和谐共存。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增量学习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在新闻、音乐或购物应用中,用户每次的点击、评分或购买行为都能被模型捕捉并即时反馈至模型,通过增量学习调整推荐算法,使得推荐结果随着时间推移更加贴合用户的个性化偏好。例如,Spotify 的 Discover Weekly 功能,就能通过持续学习用户的听歌习惯,每周生成个性化的播放列表,展现了增量学习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

联邦学习

联邦学习,则为解决数据隐私和跨设备模型训练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在这一框架下,用户的个人数据无需上传至云端,而是在本地设备上进行模型参数的更新,之后仅分享这些更新(而非原始数据)至中心服务器进行聚合,形成全局模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至模型收敛。联邦学习不仅保护了用户隐私,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负担和风险,还允许模型从分布式数据中学习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特征,提升了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其技术挑战在于设计高效且安全的参数聚合算法,以及处理设备异构性和通信不稳定性带来的问题。

其他模块

性能对比与集成模块的便捷性成为衡量一个推理引擎优劣的关键指标,它们直接影响着开发者的选择和最终用户的体验。

性能对比

性能对比不仅仅是对推理速度、资源消耗(如 CPU、GPU、内存)的量化评估,更是对引擎优化能力、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的全面考量。优秀的推理引擎会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对比测试,来证明其相对于竞品的优势。这包括但不限于:

集成模块

为了降低开发门槛,加速 AI 技术的应用普及,推理引擎通常会提供一系列集成模块和示例代码,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并在不同平台上部署模型。这些模块往往涵盖:

中间表达

在现代推理引擎的设计与实现中,"中间表达"(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IR)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模型训练与实际推理执行之间的桥梁。中间表达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种统一、高效的模型描述方式,使得不同来源、不同架构的模型能够被标准化处理,进而优化执行效率并增强平台间的兼容性。这一概念深入到模型优化、编译及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间表达为模型提供了丰富的优化空间。对计算图的优化工作大都集中在对模型进行中间表达之后,通过静态分析、图优化等技术,可以对模型进行裁剪、融合、量化等操作,减少计算量和内存占用,提升推理速度。这一过程如同将高级编程语言编译为机器码,但面向的是神经网络模型。

统一的中间表达形式确保模型能够在云、边、端等多类型硬件上自由部署,实现一次转换、处处运行的目标。它简化了针对特定硬件的适配工作,使得模型能在不同环境间无缝迁移,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

围绕中间表达,可以形成一个包含工具链、库函数、社区支持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快速实现模型的调试、性能监控和持续优化,加速产品从原型到生产的整个周期。

Schema

Schema,作为中间表达的一部分,定义了一套规则或者说是结构化框架,用于描述模型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它类似于一种“词汇表”和“语法规则”,使得模型的每一层、每个操作都被赋予了明确且规范的意义。通过 Schema,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可以被抽象为一系列基本操作单元的组合,如卷积、池化、全连接层等,这不仅简化了模型的表示,也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统一表达

“统一表达”的理念在于打破模型表述的壁垒,无论原始模型是基于 TensorFlow、PyTorch、MXNet 还是其他任何框架构建,一旦转换为中间表达形式,它们都将遵循一套共同的语言体系。这种统一性极大降低了模型迁移的成本,使得开发者无需担心底层实现细节,就能在不同的推理引擎或硬件平台上复用模型。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模型优化技术的共享与迭代,因为优化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这种标准表示之上,而无需针对每种框架单独开发适配器。

Runtime

Runtime,即推理引擎的执行引擎,负责将中间表达形式的模型转换为可执行的指令序列,并将其部署到目标设备上执行。执行引擎不仅仅涉及模型的加载与执行两个基本步骤,还深入涵盖了多种策略和技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升运行效率,确保在多样化的硬件平台上都能实现高性能表现。我们以自动驾驶为例,来介绍 Runtime 技术在模型推理中的作用。

动态 Batch 处理

动态批处理(Batch)技术为推理引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它允许系统根据实时的系统负载状况动态地调整批次大小。在负载较轻的时段,如清晨或深夜,当车辆较少、系统接收的图像帧数量降低时,推理引擎能够智能地将多个图像帧合并成一个较大的批次进行处理。这一策略不仅显著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如 GPU 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能力,而且减少了单位请求的计算开销,使系统能够在较低的负载下维持高效的推理性能。

反之,在高峰时段或紧急情况下,当系统面临高负载的挑战时,动态批处理技术能够迅速减少批次大小,确保每个请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从而保证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即时性和安全性。这种能够根据实时负载动态调整批次大小的能力,对于自动驾驶系统应对不可预测的流量波动至关重要,它不仅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还确保了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系统都能保持高效运行。

异构执行

现代硬件平台融合了多元化的计算单元,包括 CPU、GPU 以及 NPU(神经网络处理器)等,每种处理器都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异构执行策略通过智能分配计算任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不同处理器的性能特点。具体而言,该策略会根据模型的不同部分特性和当前硬件状态,将计算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处理器执行。例如,对于计算密集型的卷积操作,它们通常会被卸载到 GPU 或 NPU 上执行,因为这类处理器在处理大量矩阵运算时表现出色;而涉及复杂控制流和数据预处理的任务,则更适合交由 CPU 来处理。

对于自动驾驶,物体检测模型经常需要执行多种类型的计算任务。其中,卷积层由于其计算密集型的特性,非常适合在 GPU 或 NPU 上执行,以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而逻辑判断、数据筛选等依赖复杂控制流的操作,则更适合在 CPU 上执行。通过采用异构执行策略,自动驾驶系统的推理引擎能够自动将卷积层任务调度到 GPU 等高性能处理器上,同时将数据预处理和后处理任务分配给 CPU 处理,从而实现整体计算流程的高效与快速。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性能,还确保了自动驾驶系统在各种场景下都能保持出色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内存管理与分配

在推理过程中,高效的内存管理和分配策略是确保运行效率的重中之重。这些策略涵盖了多个方面,如重用内存缓冲区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复制,智能地预加载模型的部分数据到高速缓存中以降低访问延迟,以及实施内存碎片整理机制来最大化可用内存资源。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内存占用,还能显著提升数据读写速度,对模型的快速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自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实时处理高分辨率图像对内存资源提出了极高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推理引擎一般采用智能化的内存管理策略。例如,通过循环缓冲区重用技术,推理引擎能够在处理新图像帧之前,复用先前帧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来存储特征图等中间结果。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频繁的内存分配与释放操作,减少了内存碎片的产生,还显著提高了内存使用效率和系统的整体响应速度。这些精细化的内存管理策略确保了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为实时、准确的决策提供支持。

大小核调度

在移动设备上,大核(高性能核心)与小核(低功耗核心)之间的性能差异显著,为了最大化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推理引擎必须能够动态调整计算任务在这两种核心之间的分配。这要求推理引擎具备先进的调度能力,以便根据当前的任务负载和类型,智能地将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处理器核心。

对于采用大小核(big.LITTLE 架构)的处理器,推理引擎可以采用精细化的任务调度策略。具体来说,它可以将计算密集型、对性能要求高的任务,如自动驾驶中的车辆路径规划等复杂逻辑运算,分配给高性能大核处理,以确保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处理速度。而对于数据预处理、简单状态监控等轻量级任务,则可以交给低功耗小核完成,以节约能耗并延长续航时间。

在自动驾驶的场景下,推理引擎的这种动态负载均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根据车辆实际运行中的任务需求,实时调整任务在大小核之间的分配,从而在确保处理复杂任务时拥有足够算力的同时,也能在执行轻量级任务时有效降低能耗,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为高效、稳定和节能的运行环境。

多副本并行与装箱技术

在分布式系统或多核处理器架构中,多副本并行技术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该技术通过创建模型的多个副本,并分配给不同的计算单元进行并行执行,实现了线性或接近线性的性能加速。与此同时,装箱(Batching)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并行处理策略,通过将多个独立的请求合并成一个批次进行集中处理,显著提升了系统在面对大量小型请求时的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

在自动驾驶的实时应用中,对延迟响应的要求极为严格。多副本并行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应用,特别是在多 GPU 系统中。每个 GPU 运行模型的一个副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传感器数据流,实现并行推理,从而大幅缩短决策时间,确保车辆能够快速响应各种路况。另一方面,装箱技术在处理单个高分辨率图像帧时同样表现出色。通过将图像分割成多个小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小批次进行处理,不仅保证了实时性,还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吞吐量,使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在复杂的驾驶环境中保持高效运行。

高性能算子

高性能算子层是推理引擎架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对模型中的数学运算进行优化、执行和调度。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模型中的计算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基础算子,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些算子进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运行效率。

算子优化

算子优化是提高模型运行效率的关键。通过对模型中的算子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量、降低内存使用、提高计算速度。常见的优化方法包括:

算子执行

算子执行是指将优化后的算子在硬件上执行的过程。不同的硬件平台有不同的执行方式。

与 CPU 相比,GPU 在并行计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GPU 拥有更多的计算核心和更高的内存带宽,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数据。此外,GPU 还支持更高级别的并行性,如线程级并行和指令级并行等。这使得 GPU 在执行深度学习算子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硬件资源,实现更高的计算效率。

算子调度

算子调度是高性能计算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根据硬件资源的实际可用性和算子的特性,来合理规划和决定算子的执行顺序以及执行位置。在构建高性能算子层时,算子调度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计算效率和性能。

推理流程

根据以上的推理引擎结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推理流程,这个流程涉及多个步骤和组件,包括其在离线模块中的准备工作和在线执行的过程,它们共同协作以完成推理任务。

首先,推理引擎需要处理来自不同 AI 框架的模型,比如 MindSpore、TensorFlow、PyTorch 或者 PaddlePaddle。这些框架训练得到的模型将被送至模型转换工具,进行格式转换,以适配推理引擎的特定格式。

转换后得到的推理模型,需要进行压缩处理。压缩模型是推理引擎中常见的步骤,因为未压缩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见。压缩后的模型,接下来需要进行环境准备,这一步骤涉及大量的配置工作,包括大小核的调度、模型文档的获取等,确保模型能够在正确的环境中运行。

完成环境准备后,推理引擎会进行开发和编译,生成用于执行推理的进程。这个推理进程是实际执行推理任务的核心组件,它依赖于推理引擎提供的 API,为用户提供模块或任务开发所需的接口。

开发工程师会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工作,开发完成后,推理引擎将执行推理任务,使其在运行时(Runtime)中运行。此时,推理引擎的执行依赖于输入和输出的结果,这涉及到在线执行的部分。

开发推理程序

开发推理程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模型的加载、配置、数据预处理、推理执行以及结果的后处理等多个步骤。下面仅简单提供一个示例,介绍如何开发一个推理程序。

Ⅰ. 模型转换

首先,需要将训练得到的模型转换为推理引擎能够理解的格式。这一步骤通常由模型转换工具完成,形成一个统一表达的格式。

Ⅱ. 配置推理选项

这通常涉及到设置模型路径、选择运行的设备(如 CPU、GPU 等)、以及是否开启计算图优化等。一个 AI 框架会提供相关的 API 来设置这些选项,并在模型加载时自动应用。

代码语言:txt

Ⅲ. 创建推理引擎对象

一旦配置选项设置完毕,下一步就是创建推理引擎对象。这个对象将负责管理整个推理过程,包括加载模型、执行推理等。创建推理引擎对象通常需要传递配置对象作为参数。

代码语言:txt

Ⅳ. 准备输入数据

在执行推理之前,必须准备好输入数据。这包括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比如减去均值、缩放等,以满足模型的输入要求。然后,需要获取模型所有输入 Tensor 的名称,并通过推理引擎获取每个输入 Tensor 的指针,最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复制到这些 Tensor 中。

代码语言:txt

Ⅴ. 执行推理

一旦输入数据准备好,就可以执行推理了。这通常涉及到调用推理引擎的 Run 方法,该方法会启动模型的推理过程。

代码语言:txt

Ⅵ. 获得推理结果并进行后处理

推理执行完成后,需要获取输出 Tensor,并将推理结果复制出来。然后,根据模型的输出进行后处理,比如在目标检测任务中,需要根据检测框的位置来裁剪图像。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