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肇庆发布
眼下,正值暑假期间,
学生在家上网的时间增多。
然而就在孩子们
玩游戏、看视频、刷手机的时候,
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他们。
据了解,暑假期间,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者是明星的签名,来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是刷单;有的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然后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来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
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
他还小,又没钱,
怎么可能会被诈骗呢?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
诈骗到底都有哪些手段?
孩子们为什么会频频上当受骗?
我们又该如何防止未成年人被诈骗?
一起通过下面的案例了解一下吧:
案例1:免费送手机骗局
近日,小可(11岁)借用妈妈的手机做网上作业,妈妈将手机放下后便外出散步。期间,她发现某软件上有一条内容为“免费领取手机”的消息,小可按提示填写好信息后,对方却告知她因使用了未成年人信息登记,导致系统异常,如不配合操作将要其承担法律责任。被吓坏的小可遂按对方指示下载视频会议APP并打开“屏幕共享”功能进行操作,结果被转走161378元。
案例2:游戏账号虚假交易骗局
近日,小吴(17岁)在玩游戏时,突然有陌生人问其是否有意愿出售游戏账号。谈好价格后,对方发来了一个陌生链接,要求在指定网站交易并很快就给小吴发送了一张“购买成功”的截图。信以为真的小吴随即将账号及密码提供给对方。当小吴准备提现时,发现平台无法提现,“客服”以“需缴纳解冻费”为由要求其先后转账,最终损失17000元。
案例3:免费领红包骗局
近日,小悦(13岁)通过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视频称添加QQ即可免费领红包。小悦添加后,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说扫码支付后就可以成功领取。紧接着,对方称因小悦是未成年人转账,导致公司资金被冻结,要求小悦配合解冻,否则将对其进行起诉。慌张的小悦随即按对方指示扫码转账,最终被骗2000元。
未成年人判断能力差,
家长应教育孩子合理上网,
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
以下这些知识请家长们收好~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几种类型?
公安部网安局介绍,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四种:
一是免费皮肤“大陷阱”,也就是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是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三是“防沉迷”骗钱财,就是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者是支付宝账号以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是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进入到粉丝群,然后一步步地进行诈骗。
公安部网安局还介绍,
在此类的诈骗中,
诈骗分子一般会冒充
明星、经纪人或粉丝群主,
诱骗学生,一步步进行诈骗。
针对玩网游未成年人 诈骗手段有哪些花样?
警方介绍,针对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不法分子首先通过所谓的送游戏装备或者是游戏币为由,来诱导未成年人将他们添加为好友,而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通常不会绑定银行卡,诈骗分子就以“未成年人不能进行操作”为由,让孩子设法取得家长的手机。
最后,他们又会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偷窥孩子家长的手机验证码,再利用一些网络支付APP的漏洞,盗取其银行卡里的资金,实施诈骗。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多,
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正确引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