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培养了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着碎片化阅读。无论是饭后还是睡前,无论起早挤公交时,还是上班午间休息时,都情不自禁地打开网络,随时随地阅读。
与此同时,“碎片化”式的表达,也成为微信公众平台吸引受众的最大亮点。而微信公众号对“碎片化”的表达则诠释得更为淋漓尽致。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平台最初的规定,服务号1月只能发送4条信息,订阅号每天1条的信息,这对于以往传统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量限制了很多,这不得不对信息推送者的编写、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这种要求是不公平的,你也许在睡前一两个小时就能刷完不同主题的几十个公众号。而谁又知道这些不同的公众号文章对于运营者来讲,或者执笔作者来讲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要编写一天、两天,甚至更长。这种反差说明,在所谓的碎片化阅读中,“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求”,供求的不平衡势必会导致公众号质量的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建立“小而美”的号,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所谓的“小而美”是指,不再需要长篇大论,短小精悍的文章同样能把观点表达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只要内容有趣味和明确的指向性,达到吸引特定的粉丝群体,培养高尚的品位即可。
一般来讲,很多个人或创新型企业公众号自媒体都做成了“小而美”的典型。他们没有百万粉丝,粉丝数甚至少到有点可笑,但是完成了“小而美”的可循环生态,
小而美是在用户的碎片应用中另辟蹊径,需求从用户间产生。对于微信来说,开放公众平台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大V,而是让每个“再小的个体”都能有发挥自己的舞台。“小而美”的存在或许才是微信的初衷,因此,作为普通用户,可以建立一些小而美的公众号,以兴趣、爱好、社区等为主题。
我们不做大而全的平台,而是做小而美的产品。那么,对企业运营者来说如何才能打造小而美的公众号呢?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之前我们讲到运营一个公众号前,要先想清楚定位是什么,这里的定位最核心的就是用户。明确他们是什么样的群体,需求是什么。如服务人群是某高校的学生,再进一步分析要确定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是研一的,还是研二、研三的。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需要明确。
案例1:
如公众号(订阅)“华中大新闻研”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针对研究生研一而开设的微信公众账号。开放当天就受到了极大关注,用户数82人,主动回复消息数1041条,人均发送消息12.7条。
运营团队在推出之前,就针对受众人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主要是考虑到研一新生到学校,很多人互不认识,缺少互相沟通、相互认识的机会。而个人展示恰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出口,只要知道名字或者结合通讯录,马上就可以认识Ta,并且包括Ta的一些兴趣爱好和生活照片,从而成为一个相互熟悉的方式。
一个公众号在上线之初,就要把它当做一个产品去对待,以产品思维精细运作。什么是产品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要市场化,具有盈利性。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的公众号超过200万个,但真正用产品的思维来做的微信公众号其实很少。大多都是单调的文字通知推送,单纯地作为一个简单冰冷的信息发布平台。
在促使公众号市场化,具有盈利性上,最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根据需求完善功能、进行版本迭代,使其保持对信息的传播性、用户的吸引力。
案例2:
如公号(服务)“朝夕日历”,2015年上半年开始运营,凭着高质量的文章,几个月后用户就多达10多万,日增长600~1000人,日活跃用户3万左右,月活跃用户8万~10万人,基本覆盖了所有用户。
但这种火爆的现象在半年后开始有所减缓,这时运作团队也注意到仅凭推送文章是不可取的,公众号红利通过内容快速增长的时期已过。再加上这是个服务号,不适合做内容运营,一个月只能群发4次,做一个月还不如订阅号一周,频次过低影响力有限。于是,该号将重心转移到了活动运营上,以充分发挥服务号的优势,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推出的第一个活动就是“21天早起打卡”,即签到活动,为了不落入常见签到模式的俗套,运作团队在定位上尽量避免使用“打卡”“签到”等字眼,而是别出心裁地定为“朝夕21天早起计划”,阳光、健康、富有正能量。
并在打卡签到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卡片、社交玩法、积分体系、主题社群等方式,逐步吸引了十几万用户参加活动。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传播了晨型人生活理念,改变了很多用户的生活方式。
现阶段,大多数微信公众号运营缺乏了一种结构性的框架,各个账号都是一座座孤岛,完不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层演进。
“小而美”不代表弱需求,轻需求,更不代表没有商业价值。相反,正是需求的多重性需要更合理的配置。合理的需求配置会呈现出金字塔结构,而公众更需要一个科学的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模式:顶层是一两款足够重要的可观盈利模式,中高层是多款满足企业性质的产品,中下层是精准营销、自媒体等公众大号,底层是贴近用户自发产生的轻需求。每一层之间都有接口相互联系,底层是最简单的层面,不涉及实际的复杂操作,只要有后台支持便可。
案例3:
如某金融公众号(订阅)其结构模式的设置就非常清晰,从上到下形成一个金字塔形,从公司的主业务(贷款)到常规业务(销售理财产品),再到满足大众日常需求的小业务(以互动为主,满足大众的理财需求,如通过发放红包、线下活动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兼小额贷款,销售理财产品业务)。同时,盈利比则呈倒三角形,主业
务、大额业务较少,但占的利润比最大,而日常需求虽然用户多,但贡献率最小,在一些特性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扁平化模式。
如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大众化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扁平化的优势,充分调动商家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避免“孤岛”情况的产生。
如某个理财经理、社团责任人、学校老师想要用公众号推广自己的产品、服务项目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果这类底层的需求者很多,公众平台间将呈现更扁平的态势。但是依托在微信平台却能完成一次比草根大号精准得多的营销。而且它并不涉及移动互联网场景,仅仅是盈利的增量。同样将蕴含不小的盈利可能,整个金字塔结构也能被底层支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