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碰撞避免算法分析(ORCA)

   日期:2024-12-26    作者:clrq0 移动:http://oml01z.riyuangf.com/mobile/quote/51642.html

具体的分析网上有挺多的,理论本身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这里直接转载别人的了ORCA(RVO2)算法优化整理版

ORCA源码地址

RVOSimulator相当于整个碰撞避免逻辑的管理模拟器。
一些参数
timeStep_:管理器每次模拟的时间间隔,传入的基本就是游戏运行的每帧时间
kdTree_:一个数组结构的KD树,用来管理每个机器人的相邻目标
agents_:管理器控制的机器人
obstacles_:管理器控制的静态障碍物
主要函数
addAgent:向管理器添加需要进行碰撞避免处理的机器人
doStep:模拟一次所有机器人碰撞避免处理:先构建kd树,计算每个机器人的相邻目标,在计算新的速度,然后更新位置

 
 

kd树的原理之前文章有分析过,这里先跳过了
KDTree

实际碰撞物的代理目标,可以每帧中把游戏实际物体的参数传入,通过RVOSimulator计算后,再取出对应代理目标的位置信息更新游戏实际物体
类似这样

 

Agent参数

agentNeighbors_:相邻的动态目标
obstacleNeighbors_:相邻的静态障碍物
orcaLines_:储存的半平面信息
newVelocity_:新的避障速度
*position_*位置
prefVelocity_:最佳目标速度
velocity_:当前速度
id_:唯一id
maxNeighbors_:最大避障邻居数(太遥远的过多邻居没有避障意义)
maxSpeed_:最大速度
neighborDist_:查找避障领据的判定位置(太遥远的目标没有避障意义)
radius_:物体半径
timeHorizon_:提前避障的时间,即只判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的碰撞
timeHorizonObst_:静态物体提前避障的时间

避障核心代码入口

void Agent::computeNewVelocity()

创建静态障碍物的ORCA半平面

其中障碍物的类:当前point_和下一个障碍物nextObstacle_的point_会构成一条直线,unitDir_是当前point_指向下一个point_的单位方向向量,isConvex_表示是否凹角

 
 
 

半平面的坐标计算都是以自身位置为坐标系计算。因此障碍物直线的坐标也要转换一下。即relativePosition1
代码里invTimeHorizonObst根据不同的判定时间,向量长度会有不同的缩放,但相对比例是不变的,分析的时候可以都当成1来处理,来忽略掉。
det(invTimeHorizonObst * relativePosition1 - orcaLines_[j].point, orcaLines_[j].direction)
这行代码是半平面的点到障碍物直线一个端点的向量,与半平面单位方向向量取叉积,因为叉积的模等于两矢量各自的模的积再乘以两矢量夹角的正弦,其中一个向量为单位矢量,则结果就是另一个向量到单位向量直线上的垂直距离。
>= -RVO_EPSILON 叉积大于0表示在向量逆时针方向,即新的障碍物直线端点在已处理的半平面右边

 

(-relativePosition1 * obstacleVector) 求点积,两矢量模相乘,再乘夹角的余弦。
即 s = |-relativePosition1|*|obstacleVector| * cosθ / |obstacleVector|
s为物体坐标在障碍物直线上的投影点到障碍物直线起始点的长度,即上图中红色线段长度。s的大小可以表示此时物体在障碍物直线的左边,右边,还是两个端点之间
distSqLine 为物体坐标到障碍物直线的垂直记录,即上图中灰色线段长度

已经碰撞,对于物体相对于障碍物直线的不同碰撞点,做不同处理

 
 
 

因为静态障碍物是不会动的,因此半平面直接以物体自身为目标点,方向以垂直偏离碰撞点为目的,即上图中白色箭头。

 

物体与障碍物直线起始点2,即右端点相撞。和左端点类似,只是加了一个判断,就是下图中,obstacle2-unitDir在红线右侧的方向的话,就忽略这条障碍线的碰撞处理,以相邻边的障碍线处理为准

 
 
 
 
 
 
 
 
 
 
 

分析两根leg线是否会和障碍物直线的相邻边碰撞

 
 

根据当前速度在速度障碍域的不同位置做不同处理

 

上述t的含义表示了当前速度更靠近左右两边哪个端点。0-0.5更靠近左,0.5-1更靠近右,0.5正好居中。
tleft和tright就是判断当前速度投影到leg直线上,依次判断在leg射线上的哪个部分。小于0,则在leg射线的外部
判断物体是否以远离速度障碍域两个端点为目标

 
 
 
 
创建动态物体间的ORCA半平面

首先定义了几个相对参数
relativePosition:相对位置
relativeVelocity:相对速度
combinedRadius:自身半径视作0后,对方的相对半径

处理双方未碰撞的情况
distSq > combinedRadiusSq
判断是否往小圆上计算u

 
 
 
 
 
 
 

u的代码含义也在上图中标出来了

处理双方已碰撞的情况
本质也是往在圆的里面远离圆心,和未碰撞往小圆上计算u的原理一样

计算半平面的位置

 

u计算出来后半平面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半平面交集求解
 

lines:所有半平面
radius:求解时的限定圆形半径(即物体最大速度)
optVelocity:当前物体的期望速度
directionOpt:默认false,执行linearProgram3(交集没有可行解)为true
result:当前步骤求出的最新速度

初始一下默认优化速度

 

遍历所有半平面,对每个半平面进行线性处理

 

只处理在当前半平面右侧的速度,左侧的速度本身就属于当前半平面的可行解。(注意叉积大于0虽然是逆时针方向。但是这里的是result指向lines[i].point,不是lines[i].point指向result)

线性规划求解

计算当前半平面的可行解,返回有无可行解

 
 
 

dotProduct就是向量lines[lineNo].pointlines[lineNo].direction上的投影长度。即上图中两个黑色线段的长度
圆的半径,即物体最大速度,必须在半平面的左边才能有解。即上图中粉色线必须大于紫色线。
紫色线标为len,即物体原点到半平面的垂直距离。
需要 radius > len
==>>radius * radius > len * len
(灰线长度为 |lines[lineNo].point|,根据勾股定理)
==>> sqr(radius) > absSq(lines[lineNo].point - sqr(dotProduct)
==>> sqr(radius) + sqr(dotProduct) - absSq(lines[lineNo].point > 0
==>> discriminant > 0
因此,下面代码表示无解退出

 

同时sqrtDiscriminant还表示上图黄色线段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
discriminant = sqr(radius) - sqr(len)
(sqr(len) = absSq(lines[lineNo].point - sqr(dotProduct))
==>> discriminant = sqr(radius) - absSq(lines[lineNo].point + sqr(dotProduct)

 

tLeft和tRight即为上图中橙色和蓝色线段的长度。分别表示圆的两个交点到lines[lineNo].point的距离

比较已处理过的半平面

 

在当前 lineNo 半平面线性规划求解时,需要和之前处理过的半平面对比来缩小解的范围。最初的解范围是速度圆和半平面直线的两个交点范围。

 
 
 

t 的含义是上图中两个半平面交点 o 到 当前半平面 lines[lineNo].point 的距离
因为
图中红色箭头为向量 lines[lineNo].point - lines[i].point
半平面的方向向量,长度都为1, 即 |lines[i].direction| = 1
叉积为两向量模乘正弦,因此 numerator 为上图中紫色线段长度,即 lines[lineNo].pointi 半平面的垂直距离
此时以两个半平面交点 o 为起点,画一个向量 lines[lineNo].direction ,可以得出 denominator 为上图中棕色线段的长度
又因为 |lines[lineNo].direction| = 1
并且 t / |lines[lineNo].direction| = numerator / denominator
即上图黄色线段

 

可行解最初的范围是大于 tLeft 小于 tRight
上图中,当 i 半平面的方向在 lineNo 半平面的右边。此时的可行解一定是大于交点 o 的区域
因此 denominator < 0, 需要 ttLeft 对比谁更大。反之同理

 
 
 

directionOpttrue,不会有可行解,直接根据期望速度与半平面方向是否同向来取交点

无可行解
 

numObstLines:静态障碍物半平面的数量
beginLine:索引id,表示从哪条半平面开始无法求出可行解
另外三个参数和之前一样

 

这行代码是求当前新解与之后的每条半平面的垂直距离,以处理距离最远的半平面为准。我的理解是,离的最远的半平面,是碰撞机率最大的,因为他需要最大的调整速度,才能够调整回不碰撞的速度可行域

这个函数里的遍历都是去掉了静态障碍物的半平面的,因为静态障碍物自身是无法进行碰撞避免处理的

 
 
 
 

即让之前的有解线性集合往当前无解半平面靠近。这里都是靠近一半的距离,我的理解是应该是认为双方躲避的责任相等,所以是靠近一半

i++往后续的半平面遍历,如果新的半平面到红点的距离,小于distance,说明碰撞的概率不如 半平面i,因此先忽略。

旋转的角度是根据 normalize(lines[j].direction - lines[i].direction) 设置的
我试着改变了 lines[i].direction 的长度,使旋转的角度不同

 

len为1是旋转1/2的夹角,len越接近0,旋转后的半平面越接近 i 半平面,len越大,旋转后的半平面越偏离 i 半平面。

静态图

以下是几种设置不同旋转角度后,求得的速度,以四个球最下方的那个球为分析目标
三根不同的射线就是三条半平面,此时的三个半平面是没有可行解的。球的黑点位置就是新的速度朝向。

设置不同len时的,物体的新速度朝向
len = 1,旋转1/2角度

动态效果

大量物体

有的时候出现双方,避障权重一样,速度一样,方向相对,位置也是相对。
最后都静止不动了。以上述例子来看,下面的球速度始终是垂直向上,上面的球速度始终是垂直向下。双打的速度始终在碰撞半平面的可行域里,但是为了避免碰撞,双方的速度越来越小

但实际项目中,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此时只要一个外来的变化量,或者双方目标速度,权重,啥的有一点点变化。就随便一个微量情况,打破了这种平衡,物体就会继续移动下去。只是可能会出现物体在原地磨蹭了很久之后,才相互错开。因此。具体项目在使用源代码的时候,还需要根据不同需求做不同的调整

另一个问题是,在大量物体的情况下,代码运行过程中,实际仍会有许多物体运行到这段代码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