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模型构建的五个过程详解

   日期:2024-12-27    作者:p8brp 移动:http://oml01z.riyuangf.com/mobile/quote/59871.html

AI 模型构建的过程 模型构建主要包括 5 个阶段,分别为模型设计、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模型验证、模型融合

AI 模型构建的五个过程详解

模型设计       

  在模型设计环节,产品经理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当前业务下,这个模型该不该做,我们有没有能力做这个模型,目标变量应该怎么设置数据源应该有哪些数据样本如何获取是随机抽取还是分层抽样。         

在模型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定义模型目标变量,以及抽取数据样本。        

 不同的目标变量,决定了这个模型应用的场景,以及能达到的业务预期。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数据样本的抽取。模型是根据我们选择的样本来进行训练的,所以样本的选取决定了模型的最终效果。换句话说,样本是用来做模型的基础。在选取样本的时候,你需要根据模型的目标、业务的实际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样本。

特征工程      

   我们可以把整个模型的构建理解为: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可以很好描述数据的特征,再利用它们建立出对未知数据有优秀预测能力的模型。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特征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征挑选得好,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模型的性能,还会降低模型的实现复杂度。

无论特征和数据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模型的拟合效果,出现过拟合或欠拟合的情况。

当选择了优质的特征之后,即使你的模型参数不是最优的,也能得到不错的模型性能,你也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最优参数了,从而降低了模型实现的复杂度。

数据和特征决定了机器学习的上限,而模型和算法只是逼近这个上限而已。    

     算法工程师们花费在特征工程建立上面的时间,基本上占整个模型构建的 60%。   

      那什么是特征工程?对一个模型来说,因为它的输入一定是数量化的信息,也就是用向量、矩阵或者张量的形式表示的信息。所以,当我们想要利用一些字符串或者其他类型的数据时,我们也一定要把它们先转换成数量化的信息。像这种把物体表示成一个向量或矩阵的过程,就叫做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        

 那什么是建立特征工程呢?比较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年龄、学历、工资、信用卡个数等等一系列特征,来表示这个人的信用状况,这就是建立了这个人信用状况的特征工程。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判断这个人的信用好坏。      

更具体点来说,建立特征工程的流程是,先做数据清洗,再做特征提取,之后是特征筛选,最后是生成训练 / 测试集。

1. 数据清洗

        在建立特征工程的开始阶段,算法工程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通常会通过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的方式直观地查看到数据的特性,比如数据的分布是否满足线性的?数据中是否包含异常值?特征是否符合高斯分布等等。然后,才会对数据进行处理,也就是数据清洗,来解决这些数据可能存在的数据缺失、有异常值、数据不均衡、量纲不一致等问题。

数据缺失

在数据清洗阶段是最常见的问题。在遇到数据缺失问题时,算法工程师可以通过删除缺失值或者补充缺失值的手段来解决它。

至于数值异常的问题,可以选择的方法就是对数据修正或者直接丢弃,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就是发现异常情况,那就需要保留异常值并且标注。

对于数据不均衡的问题,因为数据偏差可能导致后面训练的模型过拟合或者欠拟合,所以处理数据偏差问题也是数据清洗阶段需要考虑的。

针对量纲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同一种数据的单位不同,比如金额这个数据,有的是以万元为单位,有的是以元为单位,我们一般是通过归一化让它们的数据单位统一。

2. 特征提取        

        一般提取出的特征会有 4类常见的形式,分别是数值型特征数据标签或者描述类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网络关系型数据数值型特征数据

数据一般包含大量的数值特征。

这类特征可以直接从数仓中获取,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一系列聚合函数也可以去描述特征,比如总次数、平均次数,当前次数比上过去的平均次数等等。

标签或描述类数据

这类数据的特点是包含的类别相关性比较低,并且不具备大小关系。

这类特征的提取方法也非常简单,一般就是将这三个类别转化为特征,让每个特征值用0、1 来表示,如有房 [0, 1]、有车 [0, 1] 等等。

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文本特征)

非结构化数据一般存在于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内容数据中。比如我们的用户流失预测模型用到了用户评论内容,而用户评论都是属于非结构化的文本类数据。

提取非结构化特征的一般做法就是,对文本数据做清洗和挖掘,挖掘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属性的特征。

网络关系型数据

前三类数据描述的都是个人,而网络关系型数据描述的是这个人和周围人的关系。

提取这类特征其实就是,根据复杂网络的关系去挖掘任意两人关系之间的强弱,像是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好友关系等等。

3. 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简单来说,就是排除掉不重要的特征,留下重要特征。

算法工程师会对希望入模的特征设置对应的覆盖度、IV 等指标,这是特征选择的第一步。

然后,再依据这些指标和按照经验定下来的阈值对特征进行筛选。

最后,还要看特征的稳定性,将不稳定的特征去掉。

4. 训练 / 测试集

这一步也是模型正式开始训练前需要做的,简单来说,就是算法同学需要把数据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他们会使用训练集来进行模型训练,会使用测试集验证模型效果。

模型训练

模型训练是通过不断训练、验证和调优,让模型达到最优的一个过程。

决策边界是判断一个算法是线性还是非线性最重要的标准。

上图就是三种算法的决策边界。决策边界的形式无非就是直线和曲线两种,并且这些曲线的复杂度(曲线的平滑程度)和算法训练出来的模型能力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决策边界曲线越陡峭,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越高,但陡峭的决策边界可能会让模型对未知数据的预测结果不稳定

模型训练的目标就是找到拟合能力与泛化能力的平衡点拟合能力代表模型在已知数据上表现得好坏,泛化能力代表模型在未知数据上表现得好坏。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就是我们通过不断地训练和验证找到的模型参数的最优解,因此,这个最优解绘制出来的决策边界就具有最好的拟合和泛化能力。这是模型训练中“最优”的意思,也是模型训练的核心目标。

一般情况下,算法工程师会通过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的方式,找到模型参数的最优解。


模型验证

        模型验证主要是对待验证数据上的表现效果进行验证,一般是通过模型的性能指标稳定性指标来评估。 模型性能         可以理解为模型预测的效果,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预测结果准不准”,它的评估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分类模型评估回归模型评估 。

分类模型评估               

  分类模型解决的是将一个人或者物体进行分类,例如在风控场景下,区分用户是不是“好人”,或者在图像识别场景下,识别某张图片是不是包含人脸。对于分类模型的性能评估,我们会用到包括召回率、F1、KS、AUC 这些评估指标。

回归模型评估

        回归模型解决的是预测连续值的问题,如预测房产或者股票的价格,所以我们会用到方差和 MSE 这些指标对回归模型评估。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我们除了要知道可以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的指标都有什么,还要知道这些指标值到底在什么范围是合理的。虽然,不同业务的合理值范围不一样,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来确定指标预期,但我们至少要知道什么情况是不合理的。 模型稳定性         我们可以使用 PSI 指标来判断模型的稳定性,如果一个模型的 PSI > 0.2,那它的稳定性就太差了,这就说明算法同学的工作交付不达标。    

模型融合     

    同时训练多个模型,再通过模型集成的方式把这些模型合并在一起,从而提升模型的准确率。简单来说,就是用多个模型的组合来改善整体的表现        

模型部署        

一般情况下,因为算法团队和工程团队是分开的两个组织架构,所以算法模型基本也是部署成独立的服务,然后暴露一个 HTTP API 给工程团队进行调用,这样可以解耦相互之间的工作依赖,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一般通过 Flask 来实现模型的部署,深度学习模型一般会选 TensorFlow Serving 来实现模型部署。

编辑:黄飞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