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推动非遗传承还是传统工艺再设计,工艺的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环境,这是一个系统生态系统。尽管前路漫漫,但它正在以自己的力量生长着
作家龙应台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她到乡下,准备坐下来休息,顺手掏出报纸铺在田埂上,被农民看到后大声劝止。农民用自己的手巾换下报纸说:“有字的纸不能坐。”这个故事给赵普留下的印象特别深。“这敬畏中包含了文化的要义”,赵普说。
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几乎贯穿赵普所有的职业,包括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其实何止是职业呢?更准确地说,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已经镌刻在他生命的所有印记中,职业生涯只是外显的一部分。
链接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
今年7月1日,赵普和创业合作伙伴王雷、汪之雄一起亮相普雷资本新闻发布会。这是普雷资本创立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也是赵普自离开央视后,个人身份的又一次迭代。“不久前我更新了自己的电子名片,在个性标签上我写道:前央视主播,后守艺东家,现投资人生。‘投资人生’既是自我期许,亦是我对投资的理解:无论哪一种投资都是某种人生干预。如果干预不可避免,我希望干预的实质是文化。”
从2015年离开央视,投身创业,到2017年,短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央视主持人到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身份转变,这或许是赵普人生体验最丰富的时间段。
“两年前,我还没有离开央视,主要的工作仍是雄踞主播台,报道天下事。业务虽然娴熟,内心却已不安。人到中年,最害怕重复自己!”不重复自己,是赵普辞职的原因。“哽咽哥”、微博转发老酸奶后蓄须明志……这些留在大众脑海中印象深刻的职业片段已成为过去,“2015年,我的关键词是决断。”赵普说。
2016年,赵普的人生关键词是“选择”。“我一遍遍问自己:如果再选择一次,你会做什么?答案是,我想做个手艺人。准确地说,我想做一个为手艺人服务的人。”
离职央视后,他做“普哥焦枣”电商品牌,为家乡焦枣推广时,发起成立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一个NGO组织,旨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技艺和传人。对民间艺人与传统文化的情感,早在很多年前已经倾注。
早在16年前,赵普还在北京电视台时,就开始关注手艺人的生存状况,他和团队的人一起拍摄纪录片《传人》,记录匠人手艺的传承,希望能够保护濒临失传的手艺。后来因为经费欠缺,节目被停掉了。跟随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资深主席冯骥才先生一起调查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场景和过程却长久地留在记忆中,“那个过程既艰难,又沮丧。眼看着一种种老手艺在消亡,我们是欲哭无泪,爱莫能助!这是一个压在我心底的痛。”
如果说,发起成立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是赵普的愿力初心,参与东家守艺人平台,变身创业者则与他十余年来惦念、痛惜民间艺人心境的深度链接。
“我坚定地认为:文化传承若没有物质证据,不但不完整,而且很脆弱。”赵普说,“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传统手工艺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都呈现出衰弱的态势,中国尤其严重。原因当然是多样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第二,商业文明没有眷顾传统手工艺和手艺人。”
藉此观点,赵普与东家守艺人就这样不期而遇。“如果有一种商业可以让传统手艺人在当下展现魅力,获得经济回报,那真是善莫大焉。我很幸运。远在千里之外的电商之都杭州,有一群年轻人,创建了一个叫‘东家·守艺人’的文创电商平台,当时我的心被撞了一下。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没有想到在杭州有这么一群小伙伴,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去帮助手艺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赵普抓住了那一刻的心动。
2017年1月3日,赵普正式在微博上宣布加入原创手工艺电商平台东家APP,成为四位创始人之一。加入东家守艺人之后,他又策划了一档新的纪录片《不要叫我匠人》,这次不同于《传人》简单记录匠人手艺,他要更多的突出匠人和整个社会进程的关系,匠人和匠人的社会往来,匠艺本身和这个生命体的联系。再次关注传统手艺的时候,赵普的焦点放在创新上。“设计是脑部创造、制作是手部创造,我推崇设计思维,因为手艺要创新才和时代同步,但不是简单迎合这个时代。”
浸润传统文化的器物,以及器物之美衍生的生产力,他都有过深入的思考,“其实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一个体系。你说我只是喜欢一个杯子、喜欢匠人的工艺、欣赏匠心,不是的。它是理解,我们要从人类的高度去看自己的文化。你看能够制造出如此精美器物的民族,一定是热爱和平的,一定是会享受创造的。我经常拿这个和外国友人讲。了解这些的时候,手艺就是最好的媒介,它不空洞。手艺是无声的语言,你捧在手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的温度,你会从每一个细节上感受到人的存在。”赵普说,“我的创业,是应对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完成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就是对于中国人,甚至东方人,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生活哲学与商业之间关系的重构,我是参与其间的,这一点最重要。”
在宏观处着眼,在微观处行动,赵普就这样,在创业的一路狂奔,一路开挂。
确信文化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赵普的社交平台上,看着他发出的照片和文字,透着一股子神采飞扬,自在活跃的气息。常会给人一种错觉,这是那个以前端坐在央视主播台的赵普吗?是的,当然是。在电视屏幕中的赵普是扁平化、脸谱化的,生活中的他更立体、更多元。创业后,或许是因为他要走向前台的商业需要,更或者是性格中本来就有童真与开朗,让他开启“为自己代言”放飞自我的按钮,显得洒脱放松很多。
赵普不轻易拒绝人,这是他的教养与善良。但他会拒绝自己为自己贴标签,那些标签是标志,但同时也是限制。他比谁都明白这一点,“应该说我不是身份转变之后才改变的,而是在转变之前就有改变了。我认为,身份从来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我个人的自然发展轨迹。”赵普这样看待自己的职业身份迭代,“我的创业是一个由自然到必然的爆发,并不像向外界看到的那么突然。当然,我的心理经历了不断累积的过程。从主持人到东家手艺人,让我体验到了一个创业者的心路全过程。从无到有,从0到1的,从1到10,这其中既有挑战和痛苦,也有成功和喜悦。”
创业伊始,他去接受系统而专业的商业训练。在课堂上,朱天教授通过分析指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华文化,这让他感觉兴奋,以东家守艺人为契机创业,就是奔跑在中华文化的大道上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华文化。但目前,中华文化在市场中还未远未得到充分商业开发。”
有些人,有些事,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会遇见,因为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
赵普会向媒体介绍他的创业伙伴,77文创园董事长王雷,是在东家·守艺人壮大过程中,亟待落地北京时遇到的。“我们挑选了大半个北京城也没有选中合适的地方,直到认识王雷。他是陕西人,清华大学硕士,四年前开始创业,从此北京便多了一个又一个高品质的文创园区。王雷看似憨厚老实,实则风趣幽默,常常以理工男的犀利刺破虚妄的文创梦。他亲眼见证了大量文创项目的起落沉浮。他认为做文化产业,没有脚踏实地做不成,没有资本资源做不长,没有浪漫情怀做不好!而在我看来,他三者皆备。”
“汪之雄,很多年前就鼎鼎有名。他早年一次著名的投资,获得了超过1200倍的回报,于是功成身退,大隐于市,最大的爱好是收藏古籍善本。他以一己之力蓄藏中华瑰宝,并早早放出豪言:只是暂时的保管者,择机将全部捐给国家。颇有‘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之风。顺便说一句,他当年投资的那家企业,今天的国人几乎天天离不开,他的名字叫腾讯。”赵普说,“我、王雷、汪之雄,三人本无交集,现在却是一台故事的主角,这故事是:投资。故事的缘起正是反复提到的‘文化’二字。我们都是文化的信仰者,我们都确信文化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投资必然是新引擎中不可缺少的要件。拥有资本的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才会真正蓬勃。”
赵普的同行者不仅仅是创投合伙人,还有他念兹在兹的那些手工匠人。十余年前与冯骥才一起走访民间艺人的那段时间,他结识的艺人朋友们,在时光长河中,一直都没有走失。他会把他们引入东家平台上,尽管那不是他工作的重心。
说起深怀绝技的艺人们,他总有太多感慨,手工匠人吴龙创造的铁包银就让赵普叹为观止,“我知道中国有大量制作铁壶的匠人,但是我不知道铁包银工艺,他做的铁壶,铁在外面,银在胎内,图案雕刻精致,我被震撼到了。”还有北京郊区的一位女匠人,擅长锔补和金缮。“过去人家用的粗瓷大碗裂了以后,要用特殊的工艺把它补起来,那时没有粘合剂的,要靠两个锔钉把它粘在一起。她不单纯把这当作修补的工艺,而是二度甚至三度创作,把它独立成美的创作。”
……
这些民间艺人的手作之美,每每会让赵普惊艳。他很高兴东家守艺人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触摸到传统工艺之美,也让更多的手艺人有了坚守的力量,获得了应有的尊重。无论是推动非遗传承还是传统工艺再设计,工艺的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环境。只是这个产业不同于大量制造的性质,这是一个系统生态系统。尽管前路漫漫,但它正在以自己的力量生长着。
在赵普看来,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在提升中国人的美育。“你买了一套茶壶之后,你就会配两个杯子,然后你就会配茶洗,茶则、茶碗、茶针、茶刀全套。久而久之,这些场景就对人产生反向影响。”生活方式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离开了生活,也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唯有成为生活中可触可看的一部分,才会有长久的影响力。所以他会花很多时间在东家会客厅里,请专家做嘉宾讲座,传统文化的美育是一个缓慢的浸润的过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温柔地走入人心。
越是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艺,他越是兴奋。传统文化这片汪洋的大海啊,包含着中国浩浩荡荡的文人雅韵与民间智慧,“根本看不到头啊,没天花板、真的没有天花板,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哪有天花板,我们又有海量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多可怕。我们现在做着做着都觉得可怕。”这是一个富矿,他越是深入其中,越是心生敬畏。将传统文化以器物之美与商业对接,没有情怀和使命感做不了,光有情怀和使命感也做不了。唯有如履薄冰,砥砺前行。
“我觉得我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挑战的人,一边创业一边创造,同时适度平衡生活,这让我既有机会深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又有时间享受人生,所以现在这个状态就是我最喜欢的。”赵普说,“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我认为任何有创造力的人内心其实都住着一个孩子,好奇心和天真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期许,那么我就期许自己永远保留一份真吧。”
对话·赵普
——做文化,要真的投入,要真心相信业”
《中华儿女》:从央视转身,到自己创业,作为一个别人眼中的明星,到四处谈商业的创业人,可曾有过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十年前的你相比较,你自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赵普:这些年来我都是以不同的身份来面对公众的。职业主持人、资深的慈善人、民间艺术的守望者、书法家等。我的身份本身就很多元,央视转型之后,并没有过身份焦虑的问题,但确实有身份混乱的问题。但是这个混乱也不是太严重。如果和十年前相比,我更加坚定的相信我的选择。更加坚定的去为我的选择付出努力,这是我与十年前最大的不同。
《中华儿女》:你曾经说过,2015年的关键词是决断,2016年的关键词是选择,那么201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赵普:2017年的这个关键词是策略。从决断到选择到策略,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策略一词最能够描述我现在的状态。策略,更像是一盘棋局的谋划者,而不是甘心做一个棋子,是布局自己人生的人,是布局自己所相信事业的那个人。
《中华儿女》:最近在看的或者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或者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赵普:最近印象深刻的电影是《摔跤吧,爸爸》。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是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印度电影工业非常成熟,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也相信,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电影,只要能够触动人心,就能够赢得市场。这也是我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是做文化,要真的投入、真心相信,就能够引起共鸣。包括悲悯、同情、坚定、相信等等,我觉得这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所以它打动人心。
如果要分享一本书的话,我推荐《人类简史》,这本书的视角比较独特,作者有俯视众生的视角,很有意思。但我更在意的是它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历史观,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的看法。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和这个地球友好的相处;人类不同的族群应该如何的面对彼此;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和宇宙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心灵和神是什么关系……这本书虽然没有把每一个问题都做具体详细的回答,但是它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线索和方向。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一样,可以打开你自己想象或者愿意去探索的另外一个世界。
《中华儿女》:如果赵普采访此时的赵普,只问一个问题,你会问自己什么?如果赵普可以问十年后的赵普,你会问他什么?
赵普:如果现在只能问一个问题的话,我就会问赵普,你是不是感到很满足?在我这个年纪创业就不能单纯去追逐财富。尽管我从不讳言去追逐财富,但是财富绝对不是唯一的指标,满足感或者说人生的实现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我只能问一个问题,我就会问:赵普,你现在觉得自己满足吗,或者你满意你现在的生活吗?我的回答是“满意”。
如果十年后的赵普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我会问十年后的赵普,你现在成就也一般,过得很糟糕,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十年后的赵普一定会回答,我过的一点都不糟糕,我不认为这是失败。我认为成功的另外一种标志就是你愿意相信它,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完美地经历过、享受过,这已经是很完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