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流行的“情绪价值”意味着什么?在这一价值体系背后,现代人的精神何以安放?
“假如有一种产品或者服务,能使人们产生更多正面情感,抵御日常生活中的焦灼无奈,这样的服务和商品一定显著盈利。一个人向别人提供比较正面的情绪体验,也可以从朋友和伴侣那里得到其他方面的价值和回报。情绪可以产生价值,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推出《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在思南读书会现场,金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谈到,所谓“情绪价值”就是情绪要成为价值,即情绪可以与其他商品进行等价交换。
18世纪是现代公共领域崛起的时期,也是情感理念和情感教育变得非常重要的时期。《情感时代》追溯了一种新的情感理论,起源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649年在《灵魂的激情》中对于情感的阐释。笛卡尔提出,情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把身体和精神连在一起,成为身体和精神之间的桥梁。 书中,金雯重新定义以理性著称的启蒙时期为“情感时代”,深入剖析情感的意义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在人类社会中,情绪和情感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享受快乐、尊严、自由等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应对挑战、压力和困难的重要途径。情绪价值是指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影响我们的思考、行为和交流方式,也能塑造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金雯观察到,情绪有时比知性和理性更有价值,“广义上说的情绪,是每个人过上可持续的生活、维持可接受的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有序自我构建的关键条件。”在她看来,所谓“情绪价值”泛滥的时代,恰恰是情感还没有完全得到启蒙的时代。“情绪价值”热词背后也掩盖了一些隐忧——是不是骨子里是恐惧情感的,那些可能激发身体最深层欲望,让身体向我们发出晦暗信号的情感,我们是否抗拒恐惧?
汤拥华认为,当我们说“情感时代”和“情绪价值”,并不是仅仅在强调私人隐秘世界,而是恰恰要把情感带到公共空间。他希望大家思考,如果每个人都以“情绪价值”精细计算评判爱情的交往,最后我们可能认为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开心,获得好的“情绪价值”。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意识到,如果我们不使对方获得更好的“情绪价值”,那整个感情是没有价值的。
“当我们用情感调节内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时,也不要低估了情感本身的深度。这点可以从18世纪兴起的哥特小说中看到。”他认为,哥特小说中每个人心中会有一个暗处或古堡。“一旦我们把情感从箱子里放出来之后,就会有这样的东西在世界飘荡。人心的幽深与粗犷,也许创造了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时下流行的短剧,似乎主人公每句话、每个动作,都以密集爽点提供了强大“情绪价值”。“这种叙事形式令人警惕,我们曾经有信心AI再怎么厉害,也绝不能复制人的情感。但现在意识到情感也是可以逐步简单化到AI程度。它不需要向我们靠拢,而是我们向它靠拢。也许某一天,幸福的人生是由简单的情绪组成的,而AI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不少年轻人最在乎的,就是你能不能给我‘情绪价值’,这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有些不可理喻。”许纪霖发现,“情绪价值”往往指向能不能带来一种情绪,刺激分泌多巴胺,让人变得开心。至于这个东西本身在市场上值多少钱,有没有身份的价值,都不重要。他认为,金雯将18世纪命名为“情感时代”,是石破天惊、反学术潮流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18世纪是启蒙时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按照过去对启蒙的认识,就是克服和超越愚昧。但金雯通过《情感时代》告诉我们,在启蒙时期,实际上还有另一条线,即情感的崛起。甚至在卢梭看来,人如果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文明,反而一切罪恶都由此而产生,所以他更在乎、更欣赏的是自然的情欲和情感。”许纪霖谈到,当中世纪人觉醒后,一种是理性的觉醒,另一种是情感和意志的觉醒——我是情感的主人,意志的主人,这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传统。
许纪霖认为,相比于抽象的文字,当下的图像视觉叙事塑造了新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追求即刻情绪是可悲的,好像我们都回到了动物状态;而情感显然不一样,需要经过文明熏陶和文化训练,才会形成某种固定的、可以表述的情感。如何让情感回到公共空间?“有些人似乎失去了一种在场的交流能力,转而在线上表达和交流情感。但背后是各种各样物欲的泛滥,假借情感之名而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