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拖着一副为原始社会设计的身体,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生物学特点,是按照缺少食物、天敌环伺的原始社会要求设计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被进化设定了吃货的属性——多吃少动。所以,我们看到蛋糕,忍不住就想多吃一点,就像原始人当年好不容易看到树上的果子,会恨不得全都摘来吃掉。
这就导致人类一旦遇到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吃货属性就像脱缰的野马,让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胆固醇这些词,短短几十年就从生僻的医学用语,变成了大多数人都熟悉的日常困扰。
所以,我们得了解一点自己的生物学属性,弄清楚身体到底是怎么运转的?都藏着什么秘密?脂肪和糖,为什么失控到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麻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疾病,理解药物,明白该怎么保护自己。
一个高级的吃货,可不只是会品鉴和烹饪食物,还懂得怎么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越吃越健康。
01 .脂肪的秘密
瘦素和肥胖形成的原因、怎么样能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及每一代减肥药存在的问题。
提到和“吃”有关的问题,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就是肥胖。一个特别颠覆性的知识,我们深恶痛绝的“肥肉”,实际上会帮助我们控制体重。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完全不符合,但这的确是事实!具体怎么回事呢?
千百年来,人们对脂肪的刻板印象就是,脂肪是身体的一个储能部位。当我们吃下去的能量大于身体消耗能量的时候,多余的能量就会变作脂肪储存下来,等待身体下一次调用。
脂肪就像是一个充电宝。一旦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就会消耗脂肪进行能量的补充。没错,脂肪的确是最棒的能量仓库,它储存的能量是同等重量的糖类或蛋白质储能量的2.5倍。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了解到了脂肪更生动、更复杂、更有趣的一面。原来,脂肪不仅可以储存能量,还生机勃勃地分泌出重要的机体调节因子,参与身体的多项生命活动。其中,最神奇的就是食欲抑制因子——瘦素。
这个物质会一边抑制我们的食欲,一边促进脂肪燃烧。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人变瘦。你没听错,肥肉分泌出的瘦素,其实会帮你减肥。它时刻都在精打细算地调节你的食欲与胃口,控制你应该吃多少食物,帮你维持理想体重,保持健康状态。
瘦素发挥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脂肪组织派出的“传令官”。 “传令官”的数量取决于你的脂肪含量,脂肪越多,分泌的瘦素越多。它会随着血液到达很多位置,当然也包括大脑。
当这些部位接收到大量的“传令官”时,它们就会清楚,现在身体已经很胖了,不能再增肥了!于是身体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防止我们继续增肥。
如果你瘦的话就正好相反,这些部位感受不到足够的瘦素,就会启动增肥程序。瘦素就像你的私人教练,它的存在就是保证你有一个固定的体重,不会太胖也不会太瘦。
瘦素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首先,它会控制你的食欲。
原理是这样的,大脑里有一个叫作“下丘脑”的部位,是负责传递饥饿信号的指挥中心。换句话说,是它控制你感觉饥饿还是饱,控制你想吃烧烤、炸鸡、冰淇凌还是蔬菜沙拉。
脂肪分泌出的瘦素最终会通过血液到达下丘脑,当下丘脑感受到非常多的瘦素时,它就会清楚地知道目前身体里脂肪含量很高,能量充足。于是它就会立刻采取作战手段,释放出“饱”的信号,你就不会再想吃东西了。
同样,如果下丘脑感受到的瘦素非常少,它就会认为你身体能量不足,很聪明地释放出“饿”的信号,指挥你赶紧多吃点。
总而言之,如果你开始发胖,瘦素就会让你少吃点;你变瘦的话,它也会督促你多吃一些。
第二,瘦素会消解你的脂肪。
身体的新陈代谢需要能量。比如,运动的时候,能量消耗就会非常剧烈。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饭量都很大,就是因为需要能量补充。而瘦素会刺激你的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控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帮助分解脂肪并释放能量。
你身体内的瘦素含量到达一定量时,脂肪的分解速度大于它的生成速度,就达到了减肥的效果;如果瘦素含量不高呢?那么脂肪就会沉积下来。
第三,瘦素会抑制脂肪的生成。也就是你越胖,就越难更加胖。
瘦素让你掉肉又不长肉,真正控制体重。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管理的机制,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它使得动物身体的体重和脂肪含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里。瘦素的动态调控,就是这个机制的主要部分。这就是大多数人即使没有刻意地控制身材,但体重依旧会保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的原因。
你肯定早就想问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胖子呢?按理说越胖的人分泌的瘦素越多,他应该在大量瘦素的作用下,食欲变差,然后变瘦啊。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偏胖的人,不但不会丧失食欲,反而经常无法控制地想吃东西呢?这不是有点矛盾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瘦素在这种情况中“失灵了”。
科学家把肥胖人士体内瘦素失灵的情况称呼为“瘦素抵抗”。原因在于肥胖人士的下丘脑里原本可以感受瘦素的信号接收器失灵了,所以瘦素就不能发挥作用了。就像有些人越喝酒酒量越大,是因为他的身体逐渐对酒精产生抵抗。
在“瘦素抵抗”的情况下,就算人胖成球,但是由于下丘脑对瘦素产生抵抗,还是会固执地认为身体能量不够,依旧不断传达出饥饿的信号,让人保持旺盛的食欲,最后越来越胖。
所以,在瘦素失灵的情况下,吃那些额外补充瘦素的减肥药,不仅不能帮你成功减肥,反而还会加剧瘦素抵抗。
最早发现瘦素的人,是科学家费里德曼。早在1995年7月,他就已经成功人工合成瘦素。安进公司花了2000万美元的天价,向费里德曼购买了这项技术专利。
当时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看好瘦素减肥药物的市场机遇,认为它一定会成功,但最终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人们在初期注射瘦素之后,由于瘦素含量的增加,并且高于身体抵抗瘦素的阈值(临界值),的确会让体重下降。但因为身体很快对新的瘦素含量产生抵抗,这个减肥的效果很快消失,并且体重持续反弹。
那瘦素抵抗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我们身体里的自我管理机制会失控呢?有一个原因是,食物极大丰富后,吃货本性不改的人类,开始长期稳定地储存过量的脂肪,瘦素也会跟着大量产生。
人体面对过量的瘦素,反应开始变得迟钝了。就像偶尔按一次喇叭,你会很快躲开,要是有个喇叭一直在你耳朵边响,你可能就会把耳朵捂住,不听也不躲了。
除此之外,一般来说,不规律的作息、心理压力,还有摄入高能量的食物,也都容易破坏这个自我管理机制,最终造成肥胖。
肥胖常常伴随着我们所谓的“三高”症状,就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而且,肥胖人群罹患心脏疾病、2型糖尿病、中风与癌症的概率更高。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肥胖症列为全球引发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全球每年因为“胖”而死掉的人至少有280万。
我国的肥胖问题也非常严峻。
2019年,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指出,在中国有9千万肥胖人群,高居全球榜首。
同时,儿童肥胖问题同样严重。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指出,儿童与青少年肥胖率在10年时间增长了2倍,人数达到5300万,这个数字非常可怕。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儿童肥胖的危害。在传统观念里,小孩吃得胖意味着健康,家长并不会意识到是一种肥胖病,更不会带孩子去看医生。
而事实上,青少年肥胖造成的问题非常严重。往轻了说会有记忆力衰退、身体发育障碍等问题,影响孩子学习;严重的会造成糖尿病与心脏病等疾病。
现在有的孩子还在念初中,就因为肥胖造成肾衰,还有的十几岁就高血压、脂肪肝。这些疾病一旦患上,就会影响一生的身体健康。
我们对肥胖问题有一个惯性思维的误区,认为肥胖人士之所以会胖,是因为懒、嘴馋、自制力不足等等,这也是肥胖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群嘲符号的原因。
事实上,胖并不仅仅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足。前面我们在聊瘦素抵抗的时候了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贪吃和肥胖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也就是说,胖不是因为你狠不下心去减肥,相反,这是一种和遗传、神经生物学有关的疾病。
没错,肥胖其实是一种病!它需要更全面、更科学的医疗手段进行治疗。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减肥的科学。
其实,所有的减肥方法都必须遵循高中学过的能量守恒定律。就是我们摄入能量和消耗能量的差,决定了体重的变化。如果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能量就会沉积下来;如果摄入小于消耗,那么额外消耗的能量就要身体来补充。
减肥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
减肥的第一个方面是减少摄入的能量。
比方说你少吃一点,或者减少饮食中的能量含量;也有一种方法是努力减少你的肠胃吸收能力。但是,减少摄入能量是有一个下限的,你的摄入能量必须要保证你的正常生理代谢。
有的人会为了减肥买能量很低的代餐粉,这类代餐粉让你有饱腹感的同时,摄入很低的能量。听着很理想,但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虽然你吃了代餐粉以后会很饱,但由于最终摄入的能量很低,实际上还是一种节食的状态,这会造成机体代谢和内分泌的紊乱,导致后期体重反弹。
有的还会造成严重的进食障碍,像是厌食症和暴食症。而且,这些症状最终都会伴随着心理抑郁发生,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降低能量摄入的前提是要满足你身体的基本需求。
减肥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运动提高能量消耗
因为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能够改变身体里成百上千的蛋白质分子的活性。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像运动这样,精确地操纵数以千计的蛋白质分子并完美模拟人体的体力运动,来实现能量消耗的目的。所以,那些宣称不运动也能减肥的药物产品,你要多留个心眼了。
怎么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重呢?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肥胖病人都是后天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改掉那些不良的习惯。给大家三个建议:
第一,保持生活作息规律。
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瘦素是在人的睡眠过程中分泌的,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分泌过低。
其次,要保证饮食的规律性,按时吃饭,尽量不要节食。可以想象一下,在节食的过程中,血液中瘦素的含量会随着饥饿逐渐下降。没有瘦素的你,食欲会非常旺盛,而且身体的自我管理机制里有复杂的神经与激素网络共同工作,让你无时无刻都想吃东西,补充身体缺乏的能量。
所以,在饿的时候你会非常地想吃某些东西。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抵挡不住那种诱惑的,因为进食的欲望是生理上的需求,就像呼吸一样,人的主观意志是很难克服它的。
节食失败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你会非常容易胖起来。如果你总是在饿的时候吃东西,你身体里瘦素含量非常低,就会导致你比之前食欲更好,吃得更多,也就更容易长肉。
第二,别吃太多糖。
以前大家都以为脂肪是饮食中最危险的部分,觉得高血脂、心脏病还有肥胖,都是脂肪造成的,所以很多人坚决抵制油腻的食物。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一个欺骗了人们50多年的营养学界最大的骗局,因为和脂肪比起来,糖类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1958年,一位名为安塞·基斯的营养学界的权威科学家发文宣称,饮食中的脂肪会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也正是由于他所提出的这个理论,导致脂肪在一时之间成了最恐怖的食物之一,这个理论甚至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膳食指南,连官方指南都建议减少食物中的脂肪摄入。
最近几年,人们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脂肪致胖理论都是基斯和制糖企业联手制造的骗局。基斯伪造了许多实验结果,故意营造出脂肪致胖的假象,目的是为了洗白“糖类”,让人们放心大胆地购买糖,为制糖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
事实上,摄入过多的糖类(比较科学的说法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纯度很高的工业制糖,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增加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加速肝脏的老化,诱发包括高血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不仅如此,高血糖还会刺激肝脏加速合成脂肪释放到血液中,最终导致高血脂。
与此相反的是,科学家发现多吃饱和脂肪酸并不会影响血脂水平。和脂肪相比,糖类引发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如果咱们家里有老人患有高血脂症,现在可以好好回忆一下他平时吃的是什么,而且要注意减少他们饮食中的糖类食物。
很多证据表明,吃肥肉和好的脂肪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不健康,相反,高糖饮食,包括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的超额摄入更容易长肉。高糖又高脂的食物需要引起重视,像是猪油拌面、东坡肉,引发糖脂代谢疾病的风险非常高,不建议经常吃。
除了要注意生活规律,少吃糖,第三个建议,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要保持适量的运动锻炼。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我还要说呢?因为运动实在太重要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对于很多想要快速获得好身材的人来说,运动过于辛苦,而且很难坚持下去,花很多钱办的健身房卡,结果一年只去几次。很多人会选择吃减肥药物,并不推荐大家使用减肥药物。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瘦素类减肥产品,事实证明它只适用于那些由于基因缺陷,天生身体里就无法分泌瘦素的肥胖症患者。这类患者凤毛麟角,全球医学界在过去接近20年间也只发现了20例。
除了瘦素产品,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减肥药主要有两种:
第一类是麻黄碱,又称作安非他明。随着人们的使用,渐渐发现它其实还是一种兴奋剂,会让人上瘾,所以安非他明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违禁品。20世纪60年代,各个国家都逐渐开始限制安非他明的使用。
科学家又开始研究,1973年,在安非他明的基础上合成了新的物质——芬弗拉明。它不会成瘾,同时还兼具减肥的功效,听起来非常美好,但是后来发现,芬弗拉明会产生恶心、焦虑、头痛的副作用,也不适合作为减肥药物。
而后十几年,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将芬弗拉明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降低副作用,也正因如此,这个看似安全、无瘾的减肥药风靡一时,但很快又发现它会导致服用者患上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于是,科学家们又回到了起点。他们仔细研究了安非他明系列的减肥机制,并以此合成了一款新型药物——氯卡色林。它具有与安非他明同样抑制食欲的能力,并在2012年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反复审核评估后批准使用。
但这是一类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且它只适用于严重的肥胖症患者。因为它的副作用很明显,会产生耐药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因此正常体重范围的人群并不适合食用这个药物。
第二类减肥药物就是奥利司他,这也是我国唯一承认的减肥药,它主要是通过抑制身体对脂肪的吸收能力来实现减肥,但是它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很多商家会打出噱头,表示吃奥利司他的同时可以放肆饮食毫无顾忌,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奥利司他并不会无限制地抑制脂肪吸收,如果你肆无忌惮地吃高脂食品,还是会发胖。
你看,减肥药没有一个是没缺陷的。所以,真正要减肥,还是得运动。记住,运动是最好的减肥药!
人的吃货属性和现代社会丰富物质的相遇,不止带来了肥胖问题,还产生了高血脂、糖尿病的问题,很多人会把这一类问题统称为“富贵病”“现代病”。
“富贵病”听着好像没什么,还有点甜蜜负担的意思,但如果了解过它们的危害,就知道这些问题可不像听上去那么轻松。
要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超越了癌症,成为当之无愧的疾病之王,死于这些疾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近些年来中国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出现高血脂问题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一亿人,未来甚至还会更多。
那高血脂和糖尿病是怎么回事呢?
血脂高用一句话概括一点来讲,就是血液中的脂肪过剩了。其实肥胖症和高血脂症都是脂肪过多,不同的是,肥胖是由于脂肪堆积在身体的各个器官里而引发的疾病,而高血脂则是脂肪在血管中堆积过高而引发的疾病。虽然脂肪堆积的部位不同,但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关联,因此常常会同时出现。
那高血脂都有哪些潜在危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血液中的脂肪就像是河里的泥沙,河水里如果积淤了过多的泥沙就会减缓水的流速。那么血液中脂肪也一样,如果增多,就会减慢血液的流动速度,而脂肪颗粒会逐渐在血管壁上积聚起来。
一般来说,少量积聚在血管壁上的脂肪会被身体的免疫细胞清除,但如果脂肪颗粒的积聚量非常多,免疫细胞来不及清除干净,积聚在血管壁上的脂肪颗粒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血管内的细胞和肌肉则会围绕脂肪颗粒生长,最后在血管壁上变成类似老茧的斑块。这个时候血管就会变得十分狭窄拥挤,血液很难顺畅流动。
为了能够保证血液流通,血管壁会用力绷紧,久而久之,血管的弹性就会变得很差,就形成了我们常常听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是高血脂的第一个直接后果。
然后,高血脂还可能会引发血栓。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弹性很差,一旦血管斑块发生破裂,斑块内的内容物与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结,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血栓,所以血栓大多数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血栓会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造成的疾病也不一样。
如果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与血栓,就会造成冠心病。
如果是大脑供血的血管里发生了血栓,这就是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血栓。
像冠心病或者脑卒中这类疾病,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病急骤,往往在一瞬间或者几小时内,脑部或者心脏的损害症状就达到高峰,病情严重的患者有猝死的风险。然而从血脂异常升高,到出现被察觉到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时间可能有几年甚至几十年。
不发病,很难提前注意到,一发病就摧枯拉朽,这正是高血脂的可怕之处。所以面对高血脂,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提前预防,监测血脂的指标,减少高血脂的状况发生。
通常我们需要监测血脂的指标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当我们在说高血脂的时候,主要指的就是这两类物质含量高。
的确,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是十分危险的,极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同时,胆固醇也是一种维持咱们生命功能的必需物质,它不仅是细胞膜的关键成分,还是我们身体合成胆汁与某些激素的重要原料。
那“胆固醇”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呢?答案是它必不可少,但是不能过量,一旦过量就会造成高血脂的问题。
问题是血液中的胆固醇为什么会过量?最开始,人们以为胆固醇是吃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包括营养学家都建议过,少吃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鸡蛋和肉类食物,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是不碰鸡蛋。但是饮食中的胆固醇真的会导致高血脂吗?
科学研究表明,饮食中的胆固醇含量可能和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从2015年开始,美国农业部的膳食指南中突然取消了对鸡蛋的“禁令”。也就是说,吃了鸡蛋,也不代表血液胆固醇就一定会过量,相反,适量吃一些胆固醇以及健康脂类反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当然,除了科学领域的研究以外,咱们身体在合成胆固醇时遵循的规律也告诉我们,饮食胆固醇可能并不是引发高血脂的元凶。
因为事实上咱们身体中的胆固醇,只有一小部分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其余的由身体自行合成。每天我们的肝脏可以合成1克的胆固醇,从食物中获取的胆固醇只有300~500毫克,这样就已经可以将我们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150~200毫克每100毫升。
如果在食物中摄取了足够量的胆固醇,那么身体就会减少胆固醇的生产,以避免过多的胆固醇涌入血管。
那为什么会出现血胆固醇过高的问题?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极有可能是由于身体在胆固醇合成或消耗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胆固醇合成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胆固醇会在一种叫作HMG辅酶A还原酶的物质帮助下合成出来,而后被释放到血液中。我们的身体在正常情况下,血胆固醇含量就像是一辆车速稳定的汽车,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一旦胆固醇量过高,会存在一些“刹车”机制,使我们的身体暂停合成新的胆固醇,控制它在血液中的含量。
合成好的胆固醇被释放到血液中后,就会乘坐上一辆叫作低密度脂蛋白的大货车,它会载着胆固醇到达身体的许多位置。
最重要的是,我们细胞上存在着一种可以识别并结合低密度脂蛋白的“开关”,这个开关其实就是胆固醇合成中的“刹车”机制。
当这个“刹车”完好的时候,低密度脂蛋白就可以通过这个开关打开细胞的大门,含有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进入细胞,而后会在细胞内对他们进行分解,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在一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罕见病人身体中,正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这个开关发生了故障,血液中的胆固醇不能进入细胞及时分解,最终引发高血脂。
但遗憾的是,尽管科学家们成功地将胆固醇的合成机制完整地揭示出来,但是普通的高血脂症患者来说,依旧不能回答人们罹患高血脂症的根本原因。
就像你虽然知道发动机的原理,却不一定能分析出车祸的真正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流行病学的调研研究中,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与运动失调等问题,和高血脂症有着莫大的关联。
虽然没有解答普通高血脂患者的发病机制,但是完全解析了胆固醇的合成过程,使得降胆固醇药物的研发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许多降胆固醇的药物就是有针对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所必须的物质——HMG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从源头阻碍胆固醇的生产,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这类药物它们的名字后面都会带一个“他汀”,像是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效用明显,是临床治疗的基础药物,但大剂量的他汀治疗也存在安全性的问题,比方说肌肉损伤、肝损伤等副作用。所以咱们家里如果有长期服用他汀的病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复查肝功能,还要检测血糖与肌酶等指标,以免这些副作用给身体带来严重损害。
医学领域分析这些副作用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使用他汀药物后,胆固醇量降得太低;另一方面可能是在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时,也间接抑制了类似辅酶Q10和多醇这种生命必需物质的合成,影响机体健康。
目前有辅酶Q10可以缓解他汀药物副作用的说法,但是具体是否有效,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所以,老百姓还是要依照医生的建议用药,而且在平时吃他汀类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谨遵医嘱,注意药量,并且在服药期间做好复查。
接下来,这部分讲的是另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代谢障碍疾病: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的情况非常严重,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以上,有1.164亿个患者,是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全球平均每4个糖尿病患者就有1个是来自中国的,而且近年来糖尿病的患者中逐渐开始出现年轻人的面孔。
糖尿病的可怕不仅仅在于糖尿病本身,还在于它所导致的并发症和诱发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中有32%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糖尿病还会诱发终末期肾脏疾病和下肢并发症,还会增加癌症疾病的风险。在2019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高达420万,相当于每8秒就有一例死亡。
糖尿病和血糖含量密切相关。简单地讲,所谓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就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的最大特征就是高血糖。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血糖水平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身体中这套动态的调控系统主要依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发挥作用。
它们的功能恰好相反,胰岛素可以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则会帮助提升血糖含量。
当血糖含量过高的时候,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就会合成胰岛素,并把它释放到血液里。这时候,胰岛素会随着血液到达很多部位,并指挥我们身体里的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吸收并合成糖原储存下来,同时还会指挥那些能够生产出葡萄糖的细胞立刻停产。就这样双管齐下,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下来。
当然,反过来说,如果血糖含量过低,那么胰腺中的另一种细胞,就是胰岛α细胞,它就会分泌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这个物质的功能和胰岛素正好相反,它一方面促进细胞释放葡萄糖到血液中,另一方面还会阻止葡萄糖合成糖原,真正做到开源节流,向血液中输出更多的葡萄糖,保证血糖的稳定。
它们两个的动态调控共同构成了血糖稳态系统,使血糖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当然,还是会存在波动的。比如,在餐前咱们很饿的时候,这个时候血糖含量往往处于低谷,而在你进食之后,血糖就会飙升,胰岛素立刻出马,帮你缓解高血糖的问题。所以,胰岛素就像是高压锅的一个减压阀,它会控制局面,在合适的时候降低血糖,维持身体健康。
有这样一套系统控制我们的血糖含量,又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呢?
胰岛素降血糖要经过两个必经过程:一是胰岛素的生产过程,二是胰岛素发挥效应的过程。两个关键过程如果分别发生故障,就会导致两种我们所熟知的糖尿病。
第一,如果胰岛素的生产过程发生故障,例如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或死亡,最终导致胰岛素的合成量较少,就会发生1型糖尿病。不过这类糖尿病患病人数不多,仅占所有糖尿病人的5%~10%,往往1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儿童或青少年,也因此一度被称为“儿童糖尿病”或者“青春期糖尿病”。
第二,如果胰岛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发生故障,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呢?就是身体和前面讲的瘦素抵抗一样,发生了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效应器失灵,患者的肌肉、脂肪还有肝脏都失去了对胰岛素的响应,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时出现的病症。
这类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因为胰岛素含量不足,他们的胰岛β细胞可以正常合成胰岛素,甚至在患病初期,有些病人的胰岛素水平是普通人的5-7倍。但即使这么高量的胰岛素,由于效应器失灵,发挥不了作用,病人的血糖也降不下来。
好好的胰岛素为什么发挥不了作用呢?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想要发挥作用,首先它需要找到人体细胞表面一种叫胰岛素受体蛋白的物质。胰岛素找到它之后,就会和它进行结合。然后,胰岛素就会让细胞打开大门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并同时抑制细胞合成新的葡萄糖。所以,所谓的胰岛素抵抗问题,说白了就是这个过程受到了影响,导致胰岛素受体不再认同胰岛素这把钥匙,最终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非常高。
糖尿病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身材消瘦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高血糖实际上意味着身体不能够吸收和储存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因此葡萄糖并没有发挥供能的作用,白白被浪费掉了。从这个角度其实我们就可以理解,糖尿病几乎意味着缺乏葡萄糖的供应与慢性营养不良。
另外,当你缺乏葡萄糖的供应时,身体就会消耗脂肪以供应能量。过量消耗脂肪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导致血液酸化,这就是为什么在咱们重症糖尿病患者嘴中常常能闻到有酸臭味的口气。血液过度酸化有可能会引起酸中毒。
除此之外,糖尿病还容易引发肾病,糖尿病患者常常多饮多尿,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水分会被肾脏反复吸收,直至排出高浓度的尿液。但是糖尿病人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太高了,直接导致初始尿液的浓度就很高,还没来得及充分吸收水分就被排出体外,所以糖尿病人的排尿量是很大的,同时为了保证身体水分,又需要大量饮水。
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最终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足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等等。
当前医学上缓解糖尿病的方法,就是注射胰岛素。但是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够提取出高纯度的胰岛素,更别说用它来进行治疗了。
这个问题直至1921年才有了突破性的解决。一位叫作班廷的年轻人成功从牛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且医治了大量糖尿病患者。这项发现有多么伟大呢?班廷在发现胰岛素后的2年后,也就是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种一经发现就迫不及待地颁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非常少见,足可见这份发现的珍贵之处了。
并且班廷非常无私和高尚,他为了造福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将这项价值连城的科学专利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多伦多大学。因此,为了纪念班廷教授的无私付出,人们将他的生日11月14日,设为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班廷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发现了胰岛素的提取方法,治疗糖尿病的问题却依旧存在。
首先,技术问题。
班廷是在实验室提取胰岛素的,这种人工操作比较容易控制质量,但是咱们想想一下,当你把胰岛素的提纯工艺投入到自动化的生产线后,其实很难保证提纯药物内没有有害杂质。
第二,市场的供应问题。
当时所有的胰岛素都是从牛胰岛中提取,可以想象这个成本该多么高昂了,而且就算是把所有的牛都拿来生产胰岛素,也无法满足所有糖尿病人的需求。
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一直到1978年,一家名叫基因泰克公司,他们首次利用DNA重组技术的方法,摆脱了从动物胰岛内提纯胰岛素的限制,将我们身体里能够编码并表达人胰岛素蛋白的那段DNA基因转移到细菌内,然后借用细菌将人胰岛素蛋白给生产出来。咱们都知道细菌的繁殖速度是非常夸张的,利用细菌的繁殖扩增,很容易就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胰岛素,并最终实现量产。
四年后,基因泰克将生产出来的胰岛素以“优泌林”为名进行上市销售,一时间引爆了全球医药市场。
在此之后,许多药品公司同样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胰岛素,并且他们还会对人胰岛素基因进行改造,不断优化它的药品特点,使它更加适合糖尿病人使用。我也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更方便使用的胰岛素药品出现,帮助糖尿病人更好地生活……
我们身体中存在着一套保护自我健康运行的控制机制:无论是脂肪组织的瘦素,胆固醇的自我“刹车”,还是降低血糖的胰岛素,都在努力控制着脂肪、血脂还有血糖,将它们维持在一个健康而稳定的状态。实际上,这个控制机制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负反馈机制”。
这三类负反馈机制失灵,就会分别导致肥胖症、高血脂还有糖尿病。这三种疾病其实存在着潜在关联,它们都会有两种发病原因:
一类是由于基因缺陷造成负反馈机制中某个关键的物质丧失功能。
例如,瘦素缺乏,胆固醇合成的“刹车”发生故障,以及胰岛素合成失败,最终造成整个负反馈机制瘫痪,引发疾病。
第二类发病原因则归因于现代人类糟糕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的“吃货”属性与现代社会碰撞的牺牲品。原本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的“吃货”属性可以保障我们在食物匮乏的危险环境中延续物种,而到了现代社会,它却成了我们难以抵抗美食的“原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结构的变化,运动的缺乏,是这些代谢疾病泛滥全球的幕后黑手,它打乱了身体原有的运行规律,并让人们付出疾病的惨重代价。
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注意克服“吃货”的本能,“爱吃”不是错,但是为了健康着想,更要做到“会吃”——遵循身体的规律,科学地选择合适的饮食,做到越吃越健。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平淡的五谷杂粮承载着科学的璀璨星光,我们每一口酸甜苦辣的背后都有人为此终身钻研,吃货的修养,让你了解你的身体,也更了解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