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保险本源”、 “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2017年,上述关键词频频出现在保险业。事实上,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从贯穿全年的 “强监管”,到产品向保障型的转变,再到保险保费的稳健增长,都成为2017年重要的印记。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 “回归保障、保险姓保”监管政策的指引下,降低投资属性、增强保障属性将成中长期保险业发展的主基调。
■本报记者 吉雪娇
关键词:监管
“强监管”贯穿全年
2017年对于保险业无疑是监管大年。据不完全统计,保监会公开发布了21项政策法规,包括规范性文件16个。其中不容忽视的是,今年6月集中下发的“1+4”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强化保险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为整个行业发展和监管方向定下基调。
与此同时,产品方面,保监会134号文(《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与13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于人身险产品的设计与销售进行了全面规范。此外对于健康险的关注度亦不容小觑。继5月下发文件规范健康险后,保监会在11月再度下发《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防范健康险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保险业人士在公司治理、合规等方面,亦感受到了来自监管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保监会公开披露37份监管函,同比增加125%。其中有20份涉及公司治理问题,6份涉及产品问题,6份涉及电销不合规问题;此外2017年保监会还开出了47张罚单,与各地保监局罚单合计超过900张,罚没金额超过1.1亿元,同比增长超逾40%。
关键词:产品
保障类产品挑大梁
随着寿险行业大步回归保障,2017年,健康险也成为新的主角。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中国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数据,在今年前三季度37万人次访问中,包括医疗险、防癌险在内的健康险产品访问量最高。
强烈的需求导向下,部分险企主动调整了产品结构,产品设计更注重保障功能。据统计,前三季度,79家险企共向产品库报送2768款产品,在售946款、未售1763款、停售54款、停用5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在售产品数增长12%。在新增产品中,健康险占42%,为397款,人寿保险236款、年金保险203款、意外险110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三季度,万能型产品报送则同比下降31%。有业内人士指出,受134号文影响,虽然不少险企加大产品开发和申报力度,但在10月1日前拿到批文的不多,其中万能险产品“过关”的仅为1款。
事实上,由于134号文要求年金保险、两全保险的首年保险金给付需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万能险、投资连结险等不得以附加险形式叠加,因此从险企推出的2018“开门红”产品设计来看,多采用年金险加万能险“双主险”的形式。
此外,受科技赋能影响,保险公司也在开发创新型产品,众安科技近日联合奥纬咨询发布的《科技彰显价值,保险未来已来》报告显示,过去5年,保险业对产品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保险产品已进行了若干次的技术型升级,在未来数年内升级仍将继续。这些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价值链的延伸及增值服务,将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关键词:保费
规模高增长或持续
在产品结构持续转型的同时,2017年保险业保费规模也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据保监会公开披露数据,1-10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388.77亿元,同比增长19.91%,已超越2016年全年保费收入。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589.65亿元,同比增长14.37%;寿险公司23799.04亿元,同比增长22.05%。
从具体业务看,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961.14亿元,同比增长13.43%;寿险业务19815.63亿元,同比增长26.18%;健康险3842.09亿元,同比增长5.33%;意外险769.92亿元,同比增长20.25%。另外,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5473.75亿元,同比下降51.40%。
值得关注的是,从单月的数据看,寿险公司10月单月保费收入环比大幅下降达38.61%。在市场人士看来,这主要是由于9月各家险企季度末冲业绩以及相关保险产品“炒停”垫高当期保费收入,此外,10月新产品推出后市场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接受。“随着新产品的市场适应期的结束,预计寿险业务在2017年后两个月保费收入环比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