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谈
你的mbti是什么
2023
10月
你的mbti是什么:
当代年轻人的
自我探寻之路
本期话题
突然爆火的MBTI测试
什么是MBTI测试?
MBTI存在已久,为何现在爆火?
MBTI真的科学可信吗?
认识自己,永远在路上
WO DE GUAN DIAN
突然爆火的MBTI测试
打开浏览器,进入一个地址为“16personalities.com”的网站,会看到页面中央写着一句话:“终于被理解的感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只需10分钟,你就可以极度准确地了解你自己以及你行事方式背后的原因。”
这就是近几年在中国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的MBTI人格测试。
在2021年底,韩国便推出一档社交观察类综艺《MBTI Inside》,节目将MBTI16种人格类型的人聚集在一起,观察其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节目播出后收视异常火爆。北京冬奥会时,谷爱凌也曾在采访中透露,她做过MBTI测试,结果显示自己是INTJ人格。
最近,在中国年轻人中,“i人”“e人”“为i做e”“p人和j人的区别”等成为网络热梗。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标注自己的MBTI,在自我介绍时首先公开自己的MBTI,并称之为“我和我的使用说明书”,在一些企业招聘中也能看到MBTI的影子。北京某大学2023级新生统计问卷甚至专门设置了MBTI选项,根据测试结果判别性格用于指导分配宿舍。
WO DE GUAN DIAN
什么是MBTI测试?
事实上,MBTI测试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
MBTI 测试的英文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人格类型表现。MBTI 测试是基于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测评工具 ,其将个体行为差异用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取向。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E(Extroversion,外向)和I(Introversion,内向)、N(Intuition,直觉)和S(Sensing,实感)、F(Feeling,情感)和T(Thinking,思考)以及P(Perceiving,感知)和J(Judging,判断)。
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经过排列组合就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
WO DE GUAN DIAN
MBTI存在已久,为何现在爆火?
笔者认为,可以从当今时代特征、年轻人心理、MBTI测试的本身特征与传播方式这些方面思考。
在最近B站特别企划《人生海海》畅聊中,麦家老师说到:“现在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交朋友。”“大家来去匆匆、点头之交,可能连个彻夜聊天的机会都没有。”这段话是麦家老师对当代“搭子文化”的思考,也同样能解释在快节奏生活下,年轻人对更高效、更快节奏交友和求职体验的渴望。
为了更快捷地找到伙伴,不少年轻人认为提前了解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格、适合哪种类型的人格是最有效的方式。在这种需求下,分类简单且更接近于日常经验判断的MBTI刚好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只需要四个字母就能大致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找到适合交往的对象,这似乎是“何乐而不为”的选择。
从MBTI测试的本身特征来看,它是基于荣格由个人内省产生的人格理论框架,16 种性格所使用的描述性词汇偏向褒义,被测者总能从中找到相似点,投射到自我身上,形成心理上的愉悦感。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即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MBTI测试涉及心理学理论,但由于网络心理测试的属性,它更趋向于一种趣味游戏,以科学性吸引受众,再呈现娱乐性强的解析,实现成功的商业推广与“出圈走红”。
测试结果中,每个人格通常会被配上相应的图片。为了更加直观地介绍人格类型,许多说明还会列举知名人物,而这部分名人多是对世界有突出贡献、受到尊重与敬仰的正面人物,这样的正面引导,更加深了心理上的认同感和愉悦感,使MBTI人格更容易被接受。
当今时代,互联网使信息传播更为便捷,“梗文化”等更是将一些信息加以娱乐化包装送上了快车道,在网友们,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流行。MBTI依靠着热梗、表情包、短视频、同人文等互联网快车走进年轻人的内心。
当然,笔者认为,MBTI的流行,更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渴望了解自己、深入探索自我、寻找社会归宿与价值的心理需求。年轻人面对社会现象以及未来命运中的不确定因素,承受着做出选择的压力。站在人生的职业选择、社交关系等决策路口,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与交互行为,携带着 MBTI 测试所具有的“标签化”特征,巧妙满足了个体的身份认同需求和群体中的社交需求,在区分出自我特征与找到共同归宿方面实现了同步满足。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人都走在自我探寻之路上。从阿波罗神庙的门扉上那句亘古流传的金句:“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请示神谕,中国古人算命到当代的血型、星座、各种性格测试......人们试图透过迷雾看到自己的命运,将复杂的自己明晰化,甚至不惜用各种标签定义自己。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尤其如此。新兴事物与多元选择使当代青少年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愈发不明晰。现在人们普遍觉得年轻人越来越“早熟”,小学生们也开始寻找“活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势必会找寻认识自我的方法,它或是星座,或是MBTI,甚至可能是新的人格测试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MBTI的爆火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JIA BIN JIE SHAO
MBTI真的科学可信吗?
WO DE GUAN DIAN
辩证看待
但对于MBTI,我们也要辩证看待。汤欣雯对B站MBTI测试的研究显示,对MBTI持反对意见者有这六点理由:
1. MBTI测试信度效度只有象征意义,分类存在绝对二分法;
2. MBTI分类塑造刻板印象、标签化;
3. MBTI解析呈现单向夸奖式描述,即“完全的赞赏”;
4. 描述含混,存在巴纳姆效应;
5. 网站正规度待商榷;
6. 测量规则制定者专业度被质疑。
而MBTI的基础,即“荣格八维”,来自荣格的心理学专著《心理类型学》。在荣格八维的模型中,“思维”“情感”“感觉”“直觉”是并列并存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四项基本心理功能,所以在描述任何一个人的时候,这四项功能,也就是 T、F、S、N 四个字母都会出现。但在 MBTI 模型中,“思维”和“情感”是一对“有你没我”的两极选择,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思维型人格又是情感型人格,也就是人格字母中不可能同时出现T和F,这就使MBTI相较于荣格八维趋于两极化、简单化。
对人格的标签化分类也带来了一些焦虑。有些人因为自己是i人而苦恼、自卑,但事实上,“i”与“e”并不能与“社恐”与“社牛”对等,更不能与个人社交能力对等,“i”和“e”的区别不过是个人能量获取方向的不同。还有人为了成为自己理想的人格,不惜为自己戴上面具,笔者不否认理想人格带来的激励意义,但这不应成为内耗的导火索和心理的负担。
WO DE GUAN DIAN
认识自己
无论是生辰八字、神谕、血型、星座,还是现在流行的MBTI测试,反映的都是人类对“认识你自己”的不懈追求。简单的四个字母当然不能完全描述鲜活丰富的我们,任何测试都只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
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接受他人,爱他人。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的:“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
文字|珞新传媒 新闻部 纪珍妮
编辑|珞新传媒 新闻部 黄紫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运营 | 珞新传媒 新媒体部 言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