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出版
近日,吴江诗人博凡的诗集《淬火》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为博凡出版的首部作品集,收入了其近年在《诗歌月刊》《诗选刊》《特区文学》《黄河文学》发表的诗歌作品,见证了博凡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通过这些诗歌,可以读出博凡把那些触发了他神经或心灵的东西写进诗里,在语言的巢穴中孵化思想的翅膀,进入浩渺的天空,让诸多生命的感悟从意象中自然涌出,达到彻悟的哲理境界。他的诗实现的是思想的感觉化,从自然事物的洞察与生命经验的获悉中汲取养分,因此他的诗浸透着生活的哲思。
01
名家寄语
淬过火的方可重生
北 塔
博凡先生是我家乡苏州市吴江区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勤于思考、勤于写作、 勤于交流,因此所作质高量丰,盈盈乎乃成一集,值得庆贺!
博凡先生的诗歌显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艺术的见地。
作为过来人,博凡总结了几十年人生的诸多经验或感悟。
他认为,人生需要历练和磨炼,经历的磨难甚至苦难越多,人生就越丰盈、 越坚韧、越自足。“淬火”之题旨跃然纸上,阐明于集子里诸多文本,比如《瓷器》和《铁匠铺》等。人生若要如瓷之硬、如铁之坚,必须经过世事的重锤的锻打,必须经过人事的烈火的烧炼。没有充分锤炼的人生只是一堆生硬的原材料, 或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坯。《铁匠铺》一诗云——
坯烧红, 锻打
待淬火后方可显示本质
多少的英雄豪杰, 何尝不是
历经各种熔炉
冶炼抡锤子
才一代又一代, 脱颖
无疑,这样的锤炼过程充满了痛苦、艰辛,甚至自我怀疑,需要处于被动状态的主体“在窑炉里交出了疼痛与血肉”。很多人由于意志软弱或才能薄弱或身体虚弱,或舍不得交出血肉,或血肉经不住多少捶打,就瘪了,就趴下了,甚至涣散了,成了废物。只有极少数人——所谓英雄豪杰才能扛得住常人难以忍受的 锤炼或捶击,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经过捶打而没有被打垮, 经过焚烧而没有被焚毁,这样的人生能博得浴火重生的胜利和荣耀,所谓“英雄本色”也。博凡虽然谦称平凡,他的人生也确实被磨得没有什么明显的峥嵘,但他内心深处恐怕也还有英雄情结,同时,他还激励别人锻炼自己的抗打击能力。
博凡还认为,有得有失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会总是得到,也不会总是失去。 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或良好的得失观。在有所得时不要只顾得意扬扬,在有所失时不要一味悲观失望。不因为一时之得而热爱生活,也不因为一时之失而厌弃人生。在得到时,要坦然做好失去的准备;在失去时,要发奋做出失而复得的努力。这些得失可能是客观造成的,也可能是主观造就的。但我们主观上不能消极等待,而要积极作为、有所取舍,该丢的时候就要舍得,该捡的时候就要进取,没必要每次都患得患失。因此,博凡感悟到“生活,是一个丢捡的过程”。我们认清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设法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点或心理支撑点。他所谓“爱憎难妥协。唯有尽力去锚定某种平衡点”。不过,笔者以为,这种平衡点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更不是恒定的,所以恐怕不能也不必“锚定”。暂时能找到这种平衡点,就能让我们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
博凡的思维之钻由人生的表面深入人性的底部,从而使得他洞悉人性的本质。比如,他认为,人性的本质之一是局限性,没有一个人能摆脱或超越这种局限性,哪怕圣人都不能。因此,没有一个人具有无限的权力或绝对的权威,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相互的——“江湖间,已没有绝对的王/如五行相克”。这样的认识表明:博凡对人生和人性的探索已经由个体性和抽象性的维度扩展到社会性和具体性的维度,他把人放在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人际关系之中去观察揣摩和评析。
作为一位具有很强自觉意识的写作者,博凡不仅对人生和人性有独特的体验和精辟的见解,而且对借以表达这些体验和见解的诗歌艺术也有着明通的认识。 他认为,不仅人生需要锻炼,诗歌艺术也需要磨炼。因为正如人会犯懒,笔也会生锈,而除锈的良方就是不断地淬火与锤炼——
我把诗隐喻一把匕首
潜于星光里磨砺
剔除层层锈斑
用锋刃, 挑明暗藏的悬疑
正是因为有这样强烈的对诗歌艺术的见识,博凡在写法上颇费心思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他虽然以前主要写散文,但不像大多数由文而诗的人那样保留着太多的散文写法,所谓以文为诗多数情况下是散文对诗歌的侵蚀和压制。他的诗与散文切割得非常明显,具有简洁、跳跃、陌生化、意象密集等真正属于诗歌美学的特点。为了简洁,他多用现在一般诗人很少用的单字,而不是词语,比如《瓷器》——
就像神奇中隐藏的韵
一个局外人
是无法明晰就里的
当那些釉色, 尽管消退了
原古的痕
其中“韵”和“痕”都是单字。由于古汉语中多用单字,而现代汉语中少用, 他的这一措辞手法给他的诗增加了一丝古雅味。
为了达到陌生化效果,有时他甚至硬生生自铸新词。比如:“如果是在漆暗中摸索”中的“漆暗”和“垒叠的词眼”中的“垒叠”,这些都不是词典中的词语。不过,他的这些生造词并不怪癖得让人无法理解,所以属于妙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陌生化”的阅读美感。
正是因其自觉追求淬火精神,博凡先生虽已年届花甲,尚能衰年学诗,而且变法造新,委实令我钦佩。
02
作者的话
我可以没有其他信仰,唯独不可以缺少诗歌,因为她才是我的宗教!
我的写作,是从散文开始的。中年以后慢慢对诗歌萌发浓厚地兴趣,并情有独钟而一发不可抑制。其间,势必有一个蜕变的过程,涵盖我人生的一些至暗……,所以才有了历经“淬火”以后文字的喷涌,以及对周遭更悉心地体察和细微的认知。
何为诗?亦或有多种诠释。我理解的是:人的意识与物象触碰所产生的多维反射,效果取决于辨识度。
大凡写诗都由浅表到沉浸、乃至智性这么一个程序。而要真正抵达智性,并非易事。需要潜研效仿,不断从中外精品中汲取养份和积累经验,尔后才会渐渐确立自己的个性原创。当然说易行难,每上一个台阶就如同一次攀援去突破!这点很符合藤蔓的秉性——没有“肆意”哪来“妄为”。故初衷与坚持尤其重要!
幸好前辈的诗学座标,像灯塔一直在激励引领着后者。数十年来,诗学上一路迂回曲折走来,感慨颇多:想写好一首诗,除围绕主题遣词造句,还要厘清词和语言的基本关系。在此引用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一首短诗来加深理解,再贴切不过了。
诗题:《自1979年3月》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这为我创作提供了有效的示范和指导,并吸收灵粹、潜移默化到每一次诗写之中。我擅长通过自然事物的微观与人生状态的截面或罅隙,捕捉一些异质的元素加以剖析,并尽量用哲理的思维,意象的修辞,或粗略、或细腻、或跳跃、或凝炼地去尝试有效的逻辑构建。当然,由于学历浅薄,我的诗写在“嚼劲”和“内涵”方面还缺乏诸多拓展的空间,这些是我今后需要努力补拙的方向。我想借用台湾知名作家蔡颖卿的二句话:“未能尽兴的遗憾,是下次启程的理由。限制中,生活还有更美的可能。”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所谓,诗无止境。无非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丰盈涵养。以儒雅而敏锐之气,来抵消生活的围困与无常。所以,写诗也着实意味:一种自觉地漫长修行……
我们特地从本书中,选取几首诗歌,以飨读者!
03
诗集节选
重生的便是淬过火的姓氏
(诗集精选五首)
◎瓷器
能经久站稳几案,定有存活
下来的佐证
不善言辞,独喜叛众孤孑
那些映射的维妙
非常规的炫
应是从质地里泛出来的义涵
就像神奇中隐藏的韵
一个局外人
是无法明析就里的
当那些釉色,尽管消褪了
原古的痕
留白处却有另番的暗语
比若一些胎记
在窑炉里交出了疼痛与血肉
重生的便是淬过火的姓氏
我欲凭睿智的眼神
择小楷赋一首诗
来诠释这造诣惊世的魂
总试图回眺。去寻索
从前遗落的影子
午夜里最适宜拨弄谙熟的辞典
让韵脚,堆砌柔软
一抹愁绪
在纷繁的花瓣里缓缓坠落
除体味心的颤栗
也再次隐悟了誓言被埋葬的忧患
爱憎难妥协。唯有
尽力去锚定某种平衡点
勤勉地去耕耘,灵魂的净土
意欲,将一粒尘归位
事物,喜欢呈递光鲜的一面
而把黯影挪开
缀一些伪装的名词
藏掖的东西就难以窥度
务必仔细一点,才会挑剔瑕疵
发现隐拙的缺陷
那些被虫咬破的洞
又何尝不是一个个瞳孔呢
其背后,从不
缺席敏锐的凝视者
恰似黑夜里
星星一直在检审我们
俯瞰。宛似一条飘逸的纽带
若以长江为界
北边喻为淳朴的棉织
而南端,名正言顺是绸缎
水,是流畅的血脉
亦为生灵繁衍不可或缺的乳汁
拨弄一些波纹,便有
某种亲肤地挠痒
石板桥拱跨,无意间就会
嵌入帆影点点
故,水系格外丰沛
呈烟雨舞袖的朦缈况味
沿着驳岸古道,慢踱
仍依稀辨出往昔纤夫的烙印
捡起皴裂的钱币
臆想解密隋唐失散的遗珠
没有比这个时候,再静了
仅剩零碎灯火,在明探暗窥间
透露着心事……
我,习惯于临窗凭栏
或挪一张旧藤椅靠一靠
一小壶龙井的把持,就足以
令愁绪遣散
可忽略星辰与弦月的朦胧
浅夏里的微风,才是
尚好的一帖抚慰剂
我甚至不嫌弃今晚的云
越积越厚。默许周围黑霾一片
让影子缺席
灵魂,又获一次纳新
作者简介
博凡,本名:王根林,自由撰稿人,居吴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作品上百首登载各类纯文学期刊。入《现代诗歌精品选》等多部诗选集或诗歌年选,并屡次获得奖项。诗观:诗人应需第三只眼——捕捉视野的盲区,从事物的肌理去发掘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