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航证券研究)
投资要点
本期(08.28-09.07)上证指数收于2765.81,下跌2.69%;收于3231.35,下跌2.71%;中小1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95.15%;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6316.92,下跌2.05%,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9位。
重要资讯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甘肃兰州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推动全系统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深走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研讨班并讲话。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发挥综合医改联系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医院等作用,进一步推广以三明为代表的医改经验。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上突出健康目标,以完善的治理制度、法规体系护航健康优先发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加强编制动态优化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落实“两个允许”,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专业薪酬差距,优化绩效工资分配结构。
国内创新药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研发
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显示,由于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基于商业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在早期的成长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快速跟进(fast follow)海外优质创新药或通过License-in模式引进国外创新药的中国权益。
9月6日,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射用SKB571的IND申请获得CDE受理。这是一款双抗ADC,主要针对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多种实体瘤,通过优化靶点组合与双抗设计,增强肿瘤靶向性,旨在应对肿瘤异质性,提升治疗效果。结合OptiDC平台的高亲水性毒素-连接子技术,SKB571实现了DAR值的均一化,并展现出了优异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临床前研究中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持续赋能,助力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通过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比如,2017年以前,医保药品目录内没有肿瘤靶向用药,2023年版目录中已经有74个肿瘤靶向药,其中很多治疗领域实现了不同代际靶向药的多样化选择。同时,6年累计调出了395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以及临床被淘汰、或者已退市的药品,实现了药品“有进有出”,给创新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腾出空间。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已基本形成“可进医保-可得优价-可获实利”的“三可”创新驱动合力,为构建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赋予“科技创新潜能”“优质创新动能”“持续创新势能”。国家医保局将深刻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为目标,完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从仿制为主向创新引领跨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核心观点
本期(08.28-09.07)上证指数收于2765.81,下跌2.69%;沪深3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71%;中小1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95.15%;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6316.92,下跌2.05%,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9位。
2024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12582.14亿元,同比减少0.45%;实现归母净利润1024.42亿元,同比减少2.8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46.31亿元,同比上升1.82%。
支付端方面,2023年人均卫生费用持续提升。2010年-20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19980.3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0575.8亿元。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之比从2010年的4.85%上升至2023年的7.2%,卫生支出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2023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也保持着较高增速,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3年的6425.3元。2023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为6.46%,较2022年的增速水平有所下降。
整体来看,医药行业2024H业绩表现同比相对较为稳定,但行业内各个子板块业绩分化较为明显,化学制剂板块表现较为亮眼,生物制品、医疗服务板块业绩承压。化学制剂板块一枝独秀,走出独立于其他子板块的业绩走势,主要或系以下因素:1.国家集采进入常态化,国采、医药反腐等政策影响逐渐出清;2.各药企创新产品/项目逐步落地,部分创新型药企/创新项目由融资现金流顺利过渡为并经营现金流,业绩大幅提升;3.我国医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逐渐获得海外等发达国家认可,创新出海趋势加速,叠加海外创新药品存在高附加值效益,企业毛利取得大幅提升。生物制品、医疗服务板块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较大,从生物制品板块来看,虽然血液制品表现相对较好,但疫苗类产品整体销售承压,放量趋势有所下降,生物制品板块业绩承压;从医疗服务板块来看,医疗研发外包服务订单增长趋势放缓,增速有所下滑,叠加宏观消费走势偏平,院端消费医疗受到抑制,民营消费医疗受到影响,医疗服务板块业绩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短期来看,估值层面,医药板块处于短、中、长期的估值底部位置,从历史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析,具备一定估值提升空间;基金持仓层面,行业重仓持股比例持续下降,整体仍为超配态势,但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已达到较低位置,行业内部子板块持仓持续轮动,能够发现业绩兑现和政策引导仍旧是市场关注的主要方向。随着板块支付端能力持续提升,院端诊疗人次有望持续恢复,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受益,建议关注血液制品、大输液、精麻类等相关领域,如、、和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恩华药业、、科伦药业、-U、、、、、、、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等;
4)受益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市场行情回顾
(2024.08.28-2024.09.07)
(一)医药行业本期表现排名居中
本期(08.28-09.07)上证指数收于2765.81,下跌2.69%;沪深3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71%;中小1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95.15%;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6316.92,下跌2.05%,在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9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2.34%、1.79%、-1.01%、-3.34%、-2.70%、-2.99%、-2.45。
本期行业内市场涨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43.64%)、老百姓(32.74%)、(20.86%)、(14.09%)、(10.90%)。市场跌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24.90%)、(-13.92%)、(-13.78%)、(-13.18%)、(-11.34%)。
截至9月7日,科创板共有医药行业上市公司111家,本期行业内市场涨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10.40%)、(7.31%)、(5.70%)、(5.35%)、(5.31%)。市场跌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金迪克(-11.34%)、(-10.64%)、(-10.22%)、(-10.07%)、(-9.46%)。
医药行业2024H业绩公布,板块业绩表现分化
(一)2024H业绩同比略有下降
整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2582.14亿元,同比减少0.45%;实现归母净利润1024.42亿元,同比减少2.8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46.31亿元,同比上升1.82%。
子板块方面,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92.31亿元、2311.22亿元、1888.56亿元、676.80亿元、5143.35亿元、1209.63亿元和860.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0%、5.52%、-3.17%、-9.78%、-0.04%、0.34%和-6.01%;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65亿元、228.03亿元、222.33亿元、92.67亿元、111.70亿元、221.85亿元和101.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30%、84.57%、-8.81%、-29.69%、-8.03%、-5.88%和-31.39%;2024H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44亿元、204.74亿元、210.33亿元、87.04亿元、105.00亿元、204.01亿元和91.7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91%、127.43%、-5.88%、-27.90%、-5.46%、-1.21%和-29.39%。分板块来看,医药商业、化学制剂和中药是医药生物行业2024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最高的三个子板块;中药、化学制剂和医疗器械是行业2024上半年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最高的三个子板块。
2024Q2,医药生物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6195.35亿元,同比减少1.50%;实现归母净利润489.52亿元,同比减少5.87%。
子板块方面,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7.05亿元、1137.66亿元、877.37亿元、332.17亿元、2524.67亿元、627.32亿元和449.1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48%4.08%、-6.09%、-15.53%、-1.36%、3.31%和-5.00%;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28亿元、95.06亿元、94.57亿元、42.24亿元、53.59亿元、119.16亿元和61.6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89%、70.55%、-10.14%、-34.27%、-13.95%、-5.62%和-24.92%。分板块来看,医药商业、化学制剂和中药是医药生物行业2024Q2实现营业收入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归母净利润方面,化学制剂板块是医药生物板块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最高的子板块。
从归母净利润增速的同比和环比情况来看,医药生物行业2024Q2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和2024Q2单季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分别为-5.87%和-8.73%,在一级行业中排名分别为第20位和第27位,同比增长居中游位置,环比增长居下游位置。
(二)行业支付能力仍在提升,院端需求持续恢复
从医药行业支付端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仍在持续提升。2010年-20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19980.3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0575.8亿元。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之比从2010年的4.85%上升至2023年的7.2%,卫生支出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2023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也保持着较高增速,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3年的6425.3元。2023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为6.46%,较2022年的增速水平有所下降。
短期来看,估值层面,医药板块处于短、中、长期的估值底部位置,从历史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析,具备一定估值提升空间;基金持仓层面,行业重仓持股比例持续下降,整体仍为超配态势,但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已达到较低位置,行业内部子板块持仓持续轮动,能够发现业绩兑现和政策引导仍旧是市场关注的主要方向。随着板块支付端能力持续提升,院端诊疗人次有望持续恢复,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受益,建议关注血液制品、大输液、精麻类等相关领域,如恒瑞医药、华兰生物、科伦药业和恩华药业等。
行业重要新闻
(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甘肃兰州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推动全系统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深走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研讨班并讲话。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发挥综合医改联系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医院等作用,进一步推广以三明为代表的医改经验。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上突出健康目标,以完善的治理制度、法规体系护航健康优先发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加强编制动态优化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落实“两个允许”,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专业薪酬差距,优化绩效工资分配结构。
(二)国内创新药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研发
《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显示,由于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基于商业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在早期的成长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快速跟进(fast follow)海外优质创新药或通过License-in模式引进国外创新药的中国权益。
9月6日,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射用SKB571的IND申请获得CDE受理。这是一款双抗ADC,主要针对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多种实体瘤,通过优化靶点组合与双抗设计,增强肿瘤靶向性,旨在应对肿瘤异质性,提升治疗效果。结合OptiDC平台的高亲水性毒素-连接子技术,SKB571实现了DAR值的均一化,并展现出了优异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临床前研究中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三)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持续赋能,助力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通过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比如,2017年以前,医保药品目录内没有肿瘤靶向用药,2023年版目录中已经有74个肿瘤靶向药,其中很多治疗领域实现了不同代际靶向药的多样化选择。同时,6年累计调出了395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以及临床被淘汰、或者已退市的药品,实现了药品“有进有出”,给创新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腾出空间。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已基本形成“可进医保-可得优价-可获实利”的“三可”创新驱动合力,为构建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赋予“科技创新潜能”“优质创新动能”“持续创新势能”。国家医保局将深刻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为目标,完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从仿制为主向创新引领跨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重要公司公告
本期(08.28-09.07)上证指数收于2765.81,下跌2.69%;沪深3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71%;中小100指数收于3231.35,下跌295.15%;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6316.92,下跌2.05%,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9位。
2024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12582.14亿元,同比减少0.45%;实现归母净利润1024.42亿元,同比减少2.8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46.31亿元,同比上升1.82%。
支付端方面,2023年人均卫生费用持续提升。2010年-20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19980.3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0575.8亿元。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之比从2010年的4.85%上升至2023年的7.2%,卫生支出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2023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也保持着较高增速,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3年的6425.3元。2023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为6.46%,较2022年的增速水平有所下降。
整体来看,医药行业2024H业绩表现同比相对较为稳定,但行业内各个子板块业绩分化较为明显,化学制剂板块表现较为亮眼,生物制品、医疗服务板块业绩承压。化学制剂板块一枝独秀,走出独立于其他子板块的业绩走势,主要或系以下因素:1.国家集采进入常态化,国采、医药反腐等政策影响逐渐出清;2.各药企创新产品/项目逐步落地,部分创新型药企/创新项目由融资现金流顺利过渡为并经营现金流,业绩大幅提升;3.我国医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逐渐获得海外等发达国家认可,创新出海趋势加速,叠加海外创新药品存在高附加值效益,企业毛利取得大幅提升。生物制品、医疗服务板块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较大,从生物制品板块来看,虽然血液制品表现相对较好,但疫苗类产品整体销售承压,放量趋势有所下降,生物制品板块业绩承压;从医疗服务板块来看,医疗研发外包服务订单增长趋势放缓,增速有所下滑,叠加宏观消费走势偏平,院端消费医疗受到抑制,民营消费医疗受到影响,医疗服务板块业绩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短期来看,估值层面,医药板块处于短、中、长期的估值底部位置,从历史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析,具备一定估值提升空间;基金持仓层面,行业重仓持股比例持续下降,整体仍为超配态势,但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已达到较低位置,行业内部子板块持仓持续轮动,能够发现业绩兑现和政策引导仍旧是市场关注的主要方向。随着板块支付端能力持续提升,院端诊疗人次有望持续恢复,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受益,建议关注血液制品、大输液、精麻类等相关领域,如恒瑞医药、华兰生物、科伦药业和恩华药业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华东医药、荣昌生物、博腾股份、泰格医药、一品红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本文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iFinD资讯
中航证券研究所以“立足军工、做深高科技”为核心,秉承深度产业链研究方法,内外兼修打造精品特色研究业务。研究所由五次获得新财富机械(军工)第一的明星分析师邹润芳领衔,董忠云博士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着力打造总量,军工相关的硬科技产业链,同时兼顾“十四五”国家战略方向,重点布局新兴产业和大消费等领域。
研究所拥有目前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军工研究团队,依托航空工业集团强大的央企股东优势,深度覆盖军工行业各领域,全面服务一二级市场。并已经覆盖宏观、策略、先进制造、科技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非银、社会服务等多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探索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拓展产融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客户和集团创造价值。
中航证券医药团队:全面覆盖整个医药板块,经过多年的沉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分析体系,形成了覆盖范围广、见解独到不跟风等特点,同时与多家医药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产业资源丰富。团队获得多项市场化奖项评选, 2015年,被《华尔街见闻》评为医药行业最准分析师。2018年,获评中国最佳分析师。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子板块2024H业绩分化,期待后续恢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