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评析粉丝文化,提出粉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路径。(40分)
本题思路拆解
第一步 审题
拿到这个题目,我们需要审视一下整体基调,然后查找关键词和题目的陷阱之处,拆分出需要回答的几个层面。
关键词:
1.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这道题目的第一个拆分点,即第一个需要着重回答的主体问题,可以思考到粉丝文化是什么、粉丝文化的特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粉丝文化、现阶段粉丝文化的现状、困境与治理。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目的基调是粉丝文化与社会进步,因此整体内容应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思考粉丝文化,因此与“清朗行动、饭圈治理”等专题内容有所区别,同时粉丝文化也并不等同于饭圈文化。
2.结合实例:
在题干中着重强调了结合实例,意味着不能仅仅在每一段的末尾进行简单举例,而应该根据你的内容一定材料与理论点结合内容的分析,也可针对粉丝文化进行多元分类,如讨论“养成系偶像”时代峰峻、日本杰尼斯、snh48;“选秀类爱豆文化”《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演员、歌手、体育明星、二次元虚拟偶像等;在讨论粉丝文化涉及事件时,也需要着重分析其中涉及的问题与传播学原理,如数据组打投、微博控评、粉丝消费;具体事件如《青春有你3》“倒牛奶事件”等,给出相应观点内容;
3.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路径:
这是题目的第二主体内容,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前半部分已针对粉丝文化目前现状及问题提出思考,这里需要分析粉丝文化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点,接着才是讨论可能的路径及给出具体措施。
4.框架:
以下框架是这道题目所能思考到的较为全面的理论点,仅为帮助大家扩展思考角度,未必要在一道题目中完全呈现,在考场书写时应注意详略得当,重视要点。
5.40分:
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论述题,结合“1分=40/50字”原则,这个题目我们写到1600字左右比较合适。但是本体中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会出得更细致一些。
通过审题,我们的答案逻辑如下:
第二步 做题
结合前面的答题框架,我们来写每一部分的答案:
一、引论
答案参考:
乔纳森和李·哈林顿在其著作《粉都:媒介世界中的身份认同与沟通》中提及到“大多数人都是什么东西/什么人的粉丝”,由于社会不断变迁、新媒介文化渗透,青少年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等也随之显著变化,大量青少年群体自发组织粉丝群体。(结合社会现状简要分析粉丝文化的由来,可以省略或删减)随着粉丝经济,相关行业的文化消费如火如荼,从“娘炮”现象,到选秀节目的“倒奶”事件,粉丝文化过度“泛娱乐化”导致全民性舆情事件,存在网络暴力、粉丝应援、粉丝群体的价值观等诸多乱象与争议,继而清朗行动稳步推广与治理。(简要概括目前的粉丝文化现状与问题,本道题中粉丝乱象不作为重点内容)粉丝作为社会文化中的庞大组织,应以文化共生逻辑为基点,以明星为接榫点,通过 “偶像榜样化”“偶像类型多样化”等方式,助推粉丝进行主流观念接合和行为养成,从而实现粉丝文化在价值维度上的多元互动与意义拓展。(给出粉丝文化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性途径,概括要点,重要)以下将从粉丝文化的特征、现状、问题、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融入社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梳理本文框架内容)
一个提示: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应有所区别,饭圈文化侧重指粉丝群体与组织针对偶像的活动进行应援、宣传、消费等行为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粉丝文化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严格意义上,粉丝文化囊括饭圈文化。
二、主体
学姐说:严格来说主体部分没有固定拆分方法,其答题点要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本题主要分为两小问进行作答,第一问重点分析“粉丝文化”内涵,注意结合相应的传播学理论点,并且结合一定的案例;第二问是给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措施与途径,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滑动浏览
答案参考:
一、粉丝的文化内涵:文化消费与情感链接(开始解读粉丝文化的内涵内容,包含特征以及案例、传播学理论等)
粉丝文化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也可以在这里进行粉丝文化的名词解释)
(一)粉丝文化的特征(某一模块的内容,小标题提给出框架即可)
粉丝文化体现出年轻一代关注、参与与创造社会文化的自觉与热情,主要表现为疯狂的情感性、自觉的互动性、传媒的中介性、强烈的时效性等特征。(给出具体特征点)粉丝对于喜爱的明星艺人等自觉存在奉献精神,关注偶像的言行举止,掌握着偶像们最新鲜与详尽的资料,随时准备进行热烈的应援与支持。偶像一旦在社交平台上有新的发布内容,粉丝会立刻在传播媒介中进行内容扩散,并且在社交网络不断进行安利内容的再创造。同时现代偶像催生出一系列文化消费行业,让粉丝乐此不疲的购买偶像同款衣物、代言的日常生活用品、拍摄的杂志、官宣的高奢品等,即使有些并不实用,但为了偶像的变现数据能力,粉丝也愿意买单。(着重分析特征点的具体表现)
(二)粉丝文化在当下兴起的原因(从大众传播学理论分析粉丝文化,将它挖深挖透,选取一种或几种理论均可,重点在于结合传播学角度分析粉丝文化现象,这里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的案例)
尽管粉丝和崇拜心理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现象相伴相生。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粉丝文化急速扩张,不仅规模、范围较以往较大扩展。而且还有向社会中其他方面延伸的趋势。这其中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从粉丝个人而言,粉丝文化可以看作是粉丝对明星产品的使用与满足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给人类带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将手中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将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等到满足的过程。(传播学理论点1)尽管粉丝崇拜明星,看似处于弱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粉丝对于明星是消费者。而这种消费满足了粉丝的多个层面的需求:首先是自身需求方面,明星首先是成功的文化产品,它可以提供提供快乐、释放压力等功效。其次是社交层面,个人通过加入粉丝组织,将自己看作是追星的一份子,其实也起到了如麦奎尔指出的扩展人际关系、寻求自我认同的作用。例如在《青春有你》等选秀节目期间,粉丝为选手做出“牺牲”,如花费百万费用投票捧流量选手出道,实际上对粉丝自己而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身份的建构和组织能力的确认。最后,如文化研究学者费斯克、詹金斯所观察到的,粉丝并不是文化产品的盲目接受者,他们也会将文化产品改造“为己所用”。(传播学理论点1的分析扩展,注意这里将使用与满足进一步细分了)
其次,从媒体而言。网络尤其社交媒体为粉丝文化的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环境中的粉丝社群由于地域的限制,传播通讯不便,难以形成高组织性的粉丝文化。而网络的互动性、即时性、无界性完美解决了这些困难。而社交媒体的人际属性更方便网络用户建立起内容生产和社会关系二合为一的虚拟社群,为粉丝文化提供了丰足的土壤。(传播学理论点2,此处和理论点1不同,用了新旧对比的方法,但也可以类似于第一段,用社交媒体的定义来做理论点题)而在粉丝文化进一步“走出去”的阶段,社交媒体的链式无边界的传播形态,也让粉丝文化的可以轻易的扩散到粉丝社群以外的公共领域,令粉丝文化的存在感也大大加强。例如在娱乐新闻下面粉丝的集体控评,就在为明星加油鼓劲的同时,也让外部读者很难不注意到粉丝群体的存在。(对理论点2的又一补充,这里用的是另一种方式)
其三,从外部推动力量而言,各个利益主体出于经济目的对粉丝社群、粉丝文化的推动,也促成了粉丝文化的近一步扩散传播。从受众商品论的角度,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或者更准确地说受众的注意力)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传播学理论点3)粉丝文化的勃兴无疑将进一步吸纳更多的用户使用平台,为平台留下大量的注意力产品和数据资源,同时大部分粉丝本身也是年轻、消费力强且易冲动消费的人群,是广告商的理想对象。(传播学理论点3的阐述)而传媒、经济公司等文娱生产链条上的生产者,则更是渴望通过粉丝文化达成对自身明星产品的“免费宣传”,因此,在多方合力下,粉丝文化的勃兴也不难理解了。(一定要有结语)
二、社会的融入: 粉丝文化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途径(进入第二个主体内容的介绍:粉丝文化社会融入的可能路径)
综上所述、粉丝文化的崛起,无论是对个人需求、艺人发展还是产业建设,都是一种必然。对主流文化也未尝不是一种丰富和补充。然而,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粉丝比例的上升,社交媒体的后真相环境,以及部分文娱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的逐利本性,粉丝文化逐渐恶化、变异,成为变味的“饭圈”乱象。诸如网络暴力、谣言流言、粉丝间相互谩骂、不理智消费、恶意控评等恶劣行径屡禁不止。粉丝的数据、隐私、私人情感被平台肆意操纵榨取,成为数字劳工。对于正处于学习期、思想未成熟的青少年影响更是十分恶劣。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思考粉丝文化的治理模式,为其赋予正确的导向。(两个大问题中间要有一个过渡段!PS:关于粉丝的问题此前我们有一篇文章可以参看